墾丁國家公園「人文小旅行-山海古道行」

從西屏山頂鳥瞰山海聚落。(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屏東報導

恆春人所稱的「西屏山」是哪嗎?又有條翻越「西屏山」的古道,這條古道又發揮了什麼功能呢?為了增進大眾對國家公園自然地景的了解,認識恆春半島的產業歷史發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於二月十六日與恆春鎮德和社區、山海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人文小旅行-山海古道行」活動,每梯次名額三十人,報名費用每人五百元包含DIY材料費、解說費用,墾管處歡迎大家上網報名。網址:http://www.ktnp.gov.tw。

墾管處指出,恆春縣志上所稱的「西屏山」即是恆春縱谷西側的恆春西臺地,外貌上是一個西高東低的傾料臺地;臺地的最高稜線從大平頂向南延伸,經關山到貓鼻頭,早年恆春城內外的居民要前往西海岸,常自舊名「槺林」的「德和」,越過臺地(槺榔坪)下達「蟳廣嘴」(「山海」舊名),是先民重要的婚嫁、訪友、漁獵、墾拓的產業舊道。日治時期,臺地上廣佈瓊麻田,更有輕便臺車軌道穿梭運載麻葉,是恆春人口中的「鐵支仔路」。

山海古宅的「咾咕花」石砌。(記者蔣謙正翻攝)

民國六0年代,尼龍繩問世取代了天然麻繩的市場,瓊麻產業逐漸沒落,正值銀合歡被引進作為紙漿原料,往昔麻園廣佈的西臺地被強勢的銀合歡所佔領,成為恆春半島上令人頭痛的環境問題。位於臺地下的德和社區發展協會,近年發揮創意,將森林殺手銀合歡轉為綠能,不僅製作成家具、文具、溜溜球、工藝品,並客製化原木手工月琴,極具在地特色與環境教育意義。

為了讓民眾認識恆春半島西臺地區域傳統農特產業風貌,並了解外來植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墾管處與德和社區、山海社區合作辦理古道體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銀合歡溜溜球DIY、古道健行(槺榔坪—西屏山頂—山海),參訪西海岸碩果僅存「咾咕花」砌建的古宅;沿途並有在地社區達人解說民俗植物、歷史故事,是一趟充滿童趣、自然野趣的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