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總額新制 3配套避免醫療人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今年首度推動醫院總額分區共管,全國試辦陸續於今年第1、2季上路,健保署透過門診、住院加權,與台北區急重症不受當年預算限制等3項配套,避免未來固定各醫院額度可能出現醫療人球問題。

另針對個別醫院設下個別總額,如果醫院「衝量」超過合理成長率,給付就會被分3階段砍價,以抑制就醫人數無限制成長。健保署長石崇良4日說,期能透過新制,達到讓醫院調漲醫護人員薪資福利、並降低每人平均就醫次數等2效益。

健保署推出醫院總額分區共管,因各醫院管理狀況不同,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要求各醫院都要減2%,盼藉固定各醫院額度,促進醫院自我管理,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門診減量效果。

健保總額是匡列預算金額,醫療服務給付事後論點數計算,一旦服務爆量,點值就會稀釋,未來大醫院避免點值滑落,門診將減少,民眾擔心掛號變難,或出現醫療人球。

石崇良說,新制是從南區執行經驗擴大到全國,南區已實施3年,透過設定合理的醫療成長率,以及就醫人數重於人次,另住院重於門診等不同權重的給付公式,防止醫療院所不收治新的病人,或是重門診、輕住院。目前也與台北區達成共識,在剛性需求(特定排除列計)項目將不會設定上限,讓醫院沒有拒收急重症患者的理由,防止出現醫療人球問題。

石崇良指出,合理成長率必須兼顧門診人數與人次,鼓勵醫院收治門診新病人,避免醫院拒絕病患,讓就醫人數穩定成長,但應避免同一個病人重複多次就醫的現象。

另,若僅門診衝量,但住院服務下降,醫院合理成長率也會縮水,甚至將依照住院疾病嚴重度提供不同加權,保障病人就醫權益。石崇良說,尤其醫學中心門診減量是新制重要目的,希望將負責治療急重症的醫學中心,從112年門診占率54.5%降至50%,達到門住診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