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歲男性患者急性胃痛且嘔吐3次,腹瀉12次,全身骨節痠痛,倦怠無力,西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諾羅病毒),施打止吐針後,嘔吐已減緩但仍腹瀉頻仍與其餘症狀仍存,經友人介紹來到診間。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中等;聞診:聲音低靡;問診:胃脹痛、水瀉色黃每小時1次,未含且全身痠痛無力,體溫37.1℃,頭暈;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左寸關浮促,右關濡弱。中醫證型:「寒濕困脾」。內服針藥思維:「芳香化濕;解表散寒」。內服中藥配合飲食控制治療5天後,上述諸症皆癒。
腹瀉乃一天排出三次以上的未成形糞便,或是一天排出的未成形糞便重量超過250克。大致分為急性、慢性以及持續性,腹瀉未滿14天定義為急性腹瀉;腹瀉大於30天為慢性腹瀉;腹瀉大於14天且未滿30天為持續性腹瀉。引起腹瀉常見的病毒與細菌,病毒類的感染,以「諾羅病毒」為大宗;細菌類的感染則包含沙門氏菌、彎曲桿菌、產志賀毒素性大腸桿菌、弧菌、耶耳辛氏菌屬。目前尚無抗諾羅病毒之藥物,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當患者上吐下瀉,相當虛弱,須注意水分及電解質之補充,避免脫水,尤其是幼兒及老人。
腹瀉於中醫又稱「泄瀉」,在中醫典籍中名目繁多,分類不一。《內經》多以泄瀉症情和大便性質分類;《難經》則從臟腑立論。後世諸家或從外感病因辨證分為濕、火、氣、痰、積等腹瀉;或從內傷分型,如脾虛腹瀉、腎虛腹瀉、肝脾不和腹瀉、食積腹瀉等。病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命門火衰等等。上述病因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病位:脾胃、腸。辨證:辨寒熱虛實、瀉下物和緩急為主。治療:祛濕健脾為原則。急性泄瀉: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
近1個月諾羅疫情大爆發,單週腹瀉就診人數18萬6千人,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主要經糞口途徑,只要幾十隻甚至幾隻極少量之病毒便可傳染,如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患者嘔吐時可能形成飛沫,吸入飛沫也會被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勤洗手防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