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詩人的洞見

■廖蕪芫

一九二五年春天,詩人徐志摩乘火車途經蘇聯去義大利,在隨後發給《晨報副刊》的文章裡,他寫了這樣一段話:「他們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實現的,但在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卻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類泅得過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們決定先實現那血海。」

這會不會讓你想起另一句話,那句話看上去和前面這段話意思相反,但卻異曲同工:What has always made the state a hell on earth has been precisely that man has tried to make it his heaven.

殷海光把這句話翻譯為:「那常使國家變成人間地獄者,正是人想把國家變成大國之一念。」

我看的是殷海光譯本的電子版,或許印刷版轉成電子版時出現了文字錯誤,「天國」成了「大國」。因為原文是 ”heaven”,通常翻譯為「天堂」。

這句話是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的哈耶克所著《The Road to Serfdom》第二章的題記,注明了引自荷爾德林(F.Hölderlin),不過後來很多人都把這句話當成是哈耶克說的了。

不管是原創也好引用也好,哈耶克的書是1944年出版的(書的內容其實來自他1940-1943年發表的系列論文,那麼把最早的時間推到1940年吧),而徐志摩說那段話是什麼時候?1925年。至於荷爾德林說那句話的時間,是在1798年(也就是他的書信體小說《Hyperion》第一部出版的時間,這句話就出現在這本書的第一部第一卷)。

我找來了《Hyperion》的德文原版(epub電子版),找到這樣一句德文:”Immerhin hat das den Staat zur Hölle gemacht, daßihn der Mensch zu seinem Himmel machen wollte.” 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戴暉譯的《荷爾德林文集》把這句話翻譯為:「人想把國家變成天堂時,總是把它變成了地獄。」

哈耶克從小說德語,所以他引用荷爾德林的話作為題記時應該是他自己從德文翻譯成英文的。但無論是哈耶克翻譯的英文,還是戴暉翻譯的中文,都沒能完全傳達德文表述時的一個微妙之處,就是immerhin這個詞。這個詞本身不深奧,大致對應了英文的at least,或中文的「至少」。所以德文原文帶了幾分幽默感,意思是人們想把國家變成天堂,沒弄成,但他們至少弄出個地獄來了。

當你看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哲學家引述十八世紀末詩人的話來表達讓後來的讀者由衷讚歎的洞見,當你看到一位浪漫的詩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用詩一般的語言嚴肅地一語道破真諦,會不會覺得詩人洞察世事有時更甚於哲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