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黎晴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描寫中秋望月懷遠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詩中少有的中秋佳作,堪稱傳誦千古的絕唱,千百年來感動著不知多少中秋佳節飄泊在外的遊子離人!中秋月色皎潔之下,萬籟俱寂的秋夜,中庭月色如積水空明,清冷素潔,樹上棲息著的鴉鵲被月色安寧靜謐的撫慰,也由聒鬧不停轉為寂靜安然,一派蕭瑟清美的望月之景。秋夜澄明,自有一股夜深露重的清冷氣息,輕盈無跡的秋露無聲的沾濕了庭中清雅的桂花。詩人遙望廣寒深處,想那玉盤中是否也會有這樣一棵月桂樹?露水是否也打濕了桂花呢?萬家團聚的中秋之夜,花好月圓的佳期,望月懷人,有的思念父母,有的思念兄弟,有的思念妻子,悠遠的秋思隨著冰輪的清輝一起撒向了人間……當一陣陣秋風吹拂著舒適的涼爽,將酷暑的熱辣與辛勞趕得遠遠,面對五穀歸倉展露歡愉的笑容之時,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彷彿錢塘潮信滔滔滾來。中秋,一脈脈浪奔浪湧的眷戀,一輩輩難捨難分的綿延……
在光華朗照的中秋月圓之夜,坐在靈境廬的一處陽臺上,品一款「好運人家」的廣式月餅,啜一壺毛尖舒展的古洞春茶,賞一曲〈漁舟唱晚〉的美妙古箏,心靈不覺融入笑傲江湖的境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瑩瑩月華萬千銀絲的撫愛下,「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辛稼軒〈天問·木蘭花慢〉的千秋絕調不覺吟誦出口,難怪大學者王國維拍案驚奇:「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還是再一次重新淨手,焚燃一柱心香,與神明心會,與茶祖唔談,與靈魂對話吧。
中秋之夜,明月最大,最圓,最亮。早在周朝,古代帝王便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禮制,其祭祀之處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之所。〈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即夜晚祭祀月亮。這種嚴肅的祭祀習俗,被宮廷和王公貴族所奉行以外,還逐漸影響到民間,變成了輕鬆的歡娛。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神的崇拜,歷代朝廷稱月神為夜明之神;祭月在上古作為時令性的祭祀儀式被列入皇家祀典,成為帝王的專利。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記載。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代,〈唐書·太宗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祭月風俗,隋唐時代的繁榮,不斷激發民間於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與民間流傳的祭月之俗逐漸合流,拜月、賞月、玩月頗為流行。中秋節盛行於宋代,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光華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從北宋末葉起,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圓月便凸顯、強調其象徵意義,其意蘊更加完整,更加彌足珍貴。自此,中秋的團圓性質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確定,流傳至今。不過,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佳節,誠如《東京夢華錄》所敘:「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明清時,中秋與元旦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之一。
明清之後,因時代與社會生活中現實功利因素的突出,節日的世俗情趣日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人文傳統漸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羅大眾中秋節風俗的主要型態。人們紛紛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詳談:「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古代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廷喜食螃蟹,螃蟹裝入蒲包蒸熟後,佐以酒醋,圍坐品嘗,食畢飲蘇葉湯,清洗雙手。宴席四周擺滿石榴和其他時鮮,觀看中秋的神話戲劇。清宮多在庭院朝東置放一架屏風,兩側搭配雞冠花、毛豆枝、芋頭、花生、蘿蔔、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供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祀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成若干塊,每人象徵性的品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早在南宋時問世的〈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篇中便有記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
長期以來,華夏各族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工藝愈來愈講究。鹹、甜、犖、素各具風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的〈幽州土風俗〉所記頗富詩意:「月宮餅,製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由此可見,心靈手巧的糕點師將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地再現在月餅之上。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經百花齊放了。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詞·中秋月〉)此時,一輪圓月宛若羞怯的姑娘,輕移蓮步,在淒冷的廣寒宮裡輕舞廣袖,讓人依稀眺望到月華仙子幽怨的眼神,玉腮上思鄉的淚痕……她將寂寞、惆悵、痛苦、彷徨,融合在曼妙的舞姿裡。這一脈脈月光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悲哀的思緒像水一樣瀰漫,她能使歡樂的錢塘江潮洪波奔騰;月下的喟歎可以聚集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澆灌百畝畹蘭。仰望明月,徐徐地滾過一團團輕煙似的雲朵,她那圓圓的臉龐上掛著溫柔的笑容,靜靜地照亮山河歲月,儼然一闋無聲的仙樂飄蕩九宵玉宇。
其實,每時每日我都很榮幸地生活在古典音樂的氤氳裡,每天的傍晚休息之時,便以一種最舒適的姿勢將自己放在一把靠背椅上,神情專注地聽曲、飲茶,「斟杯留高士,綠茗光中涵逸氣;和曲舞春風,紅露片裡暢詩魂」和「聚葉彌香,分心臻致好;茗杯啜蕊,妙境俱悠然」——「茗門世家」古洞春的茶聯便縈繞心頭;「原居峻嶺誤為樵,曾幾何時變寶苗。華夏馳名成極品,武陵結夢塑神雕。桃花溪水壺中淌,古洞春茶碗裡漂。香氣流天熏客醉,群仙起舞鬧靈宵。」屏息凝神的時候,窗外樟樹的遒枝在風中隨意的搖曳。優雅而又遼闊的古樂,彷彿水波一樣輕輕地拍撫我的心田,多少次讓平凡的我心生感動,多少次讓我在風中昂起並不高貴的頭顱,以虔誠的心態等待令肺腑寧靜的柔板,揉按出一個輕緩如在瑞仙桃枝頭顫動的音符;無數的薄暮時分,圓圓的冰輪從挺拔的樹木枝梢上冉冉的輾轉浮升,讓我傾聽到槳聲欸乃的沅湘水雲,波湧連天的洞庭漁歌,隨風歡呼的蒼蒼蒹葭,船頭爐灶裡飄出的一縷縷淡藍的炊煙,也陪伴著夕照下的粼粼波光搖晃、瀰漫……這都是品味一盞盞古洞春——「楊柳依依」毛尖茶所賜予的呀。
在光華朗照的中秋月圓之夜,和家人共用著月餅香甜的滋味,仙樂般的〈漁舟唱晚〉又從心頭流洩起來,讓我感知那無處不在的美好和幸福,讓我並不精彩的人生精彩了許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