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兒時的中秋節

■劉童 總記得,在小孩子的印象中,過節都是快樂的時候。彷彿只有這樣,人生才夠得上是幸福美好的。 兒時的生活是成長在精神世界中的。家境儘管很貧乏,但根本影響不了對於一個孩子純真無邪的嚮往。那個年代雖然遠勝於父母輩,物質不算短缺,依然還是有許多的無趣。而每逢過節,就能吃到平日裡難以奢求的食品,玩到平日裡難以恣意的遊戲,這,足以慰藉童心的寂寞與迷茫了。 在我記憶最深的莫屬中秋節了。中秋節在不熱不冷的季節裡,和秋意一般,為我們這些嚴重缺少玩具的孩子們送來了同樣的涼爽。我們幾個小夥伴,找來木棍,綁住紗布,澆上煤油,點起火柴,隨後舉著火把在大大的、空空的草地上跑來跑去。不為別的,就為贏得路人向我們投來羡慕的眼光。小孩子們的虛榮心是很容易得到滿足的,玩累了,就集中所有的火把攢成一堆篝火。或坐或臥或躺或趴。各種姿勢,彰顯童年時的無憂無慮。這一刻,風輕輕地吹著我們,月兒變得更圓了,我們的心也如月兒般變得更清澈了。 夜色已深,蟲兒低鳴,我們還是不願早早地回家安眠。於是取來月餅,就著篝火,對著月色,喝著涼白開,這種美妙的場景是根植在骨子裡的,難以剔除。那時候覺得月餅也比今天的好吃,不知為什麼,包裝雖然簡陋不堪,味道卻是別樣的香甜。吃月餅時不能離開包裝紙,必須包著吃,否則上面的皮會大塊大塊地撒落下來難以收拾。我們絲毫不在乎,只覺得這就是開心。裡面的餡也豐富,我尤其愛吃帶有紅色線條綠色線條的那種月餅。擺脫了父母的束縛,中秋節裡只有孩子們才是童話王國裡的國王。我們喜歡吃月餅,喜歡玩火把,喜歡在沒有電的晚上秉著蠟燭盡情想像,喜歡躲在樹叢裡睡覺……多年以後,我終於明白,兒時的中秋節過的是純粹與自然,幸福和美滿,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很感謝那個年代,給我們帶來的恩賜。 年華似水,我們在不經意間長大,煩惱、憂愁每日都纏繞在身邊。驀然回首,才發現兒時的中秋節已停留在一片歡笑的記憶當中,再也回不去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藝文快訊

「讓文學點亮你的青春」武陵文教基金會第四屆全國高中生徵文比賽開跑 為鼓勵高中生創作,武陵文教基金會與桃園市政府合作主辦「第四屆全國高中生文學獎徵文比賽」,即日起開始徵稿。對象為全國高中職生,獎金優厚,設有散文組(第一名獎金15萬元)、新詩組(第一名獎金10萬元)二類,歡迎高中生踴躍投稿。即日起登入武陵文教基金會官網(www.wlcef.vcom.tw)文學獎比賽專區,填寫名表並上傳作品,截稿日期為114年12月31日(一律線上報名投稿,以電子郵件收件紀錄為憑)。聯絡或詢問請至武陵文教基金會官網www.wlcef.vcom.tw留言,主辦單位將盡速回覆。(備詢信箱:vista.liao@gmail.com徵文小組)

Read More

〈中華副刊〉白布條

■鍾敏蓉 方方正正有稜有角,一生清白 遠看是柔弱了點,以及,悶不吭聲 但可以冷覷烈日 可以無視驟雨 也可以安靜一角 偶爾,也有燃燒爆炸的慾望 叫一壺酒來陪陪自己吧,當夜色也沉默 一起走回了老家的路,路上飄來爐灶裡的飯菜香 爹娘的吆喝聲 祠堂裡祖先的叨叨唸唸 偶爾,止不住燃燒爆炸的慾望 叫一壺酒來醒醒清風吧 清風的背脊上,馱起了想望自由 翱翔的夢…… 這夢啊這夢,長成剛硬的翅膀了…… 飄盪在繁星滿布的黑夜裡,直到天亮 橋下熙來攘往的人們啊,抬頭吧 我清白有夢的一生,就綁在這裡 即使,粉身 即使,碎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枕月而眠

■吳溪 小時候,對月亮的崇拜浸入骨髓。不僅同情嫦娥姐姐,也心疼吳剛,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姓吳啊!長大後,才明白,月亮,是情感的寄託,詩意的源泉,夢的宮殿。 今夜,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住進父母在八十年代省吃儉用建造的老屋,睡在靠窗的小木床上,那是我兒時睡過的床。父母已逝,偌大的房間,只有靜謐的夜和窗外潔白的月亮陪伴我。月光也不嬌羞,極其溫柔,從破窗櫺間穿越而入,斜倚在我身旁,讓我枕在她溫柔的臂彎,放縱疲憊的魂靈。 心中冥遊,我枕著唐代的月,窺見杜公被關押在長安的囹圄中,削瘦的雙頰,流淌清淚,喃喃吟誦:「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光摩挲著他對家人的牽掛,也烘托著他對家國的無奈與內疚。 心思閃爍,我枕著南宋的月,瞧見一代文學大家張孝祥泛舟過洞庭湖,對月吟唱:「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是啊,不知今夕是何夕?詞人那高潔忠貞和豪邁的氣概穿越千古,讓我肝腸俱顫。 心海未平,我枕著元代的月,遠眺一塵不染的徐再思先生,在觀音山小溪邊徘徊,他撫摸月下的蒼松,輕輕耳語:「半溪明月,一枕清風。」先生具有高士的情懷達人的胸襟,偏愛獨處山野,與明月清風為伴。那種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也正是我畢生的嚮往。心緒點燃,我對月的純愛昇華到至聖! 心波蕩漾,我枕著明代的月,仰望被朱元璋器重,曾禦賜門聯雲「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詩人陶安,他曾賦詩:「乾坤海嶽總虛明,照得心胸瑩水精。月色只逢今夕好,酒杯聊對異鄉傾。」是啊,明月照千里,月色、酒杯、異鄉,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鄉愁中最能觸動靈魂的琴鍵。 心馳神往,我枕著清代的月,凝望納蘭性德感悟的薄發:「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此詩一定是在月下出爐的,也許只有那夜的月,才能撩動詩人澈悟的衷腸。 心回八極,我枕著百年前的月,看見李叔同先生撫鬚長吟:「纖雲四卷銀河淨,梧葉蕭疏搖月影。剪徑涼風陣陣緊,暮鴉棲止未定,萬裡空明人意靜,呀!是何處,敲徹玉,一聲聲清越度幽嶺。」對的,是孤雁南飛?還是獨立不倚?我為先生的獨立思想誠服。 心靈放飛,我枕著今夜的月,照見歷史長河中一眾先賢乘雲飛來,我希冀獲得他們賦能啟慧,高山大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時此刻,這千古不朽的明月,是時光的眼眸,是歷史的鏡子,她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今夜,就讓我枕月而眠,讓我沉醉,沉睡,做最浪漫的夢,體悟最溫馨的鄉愁與纏綿。

Read More

〈中華副刊〉思念的邊界

■綠蒂 思念無疆界 如遷徒的候鳥 不須簽證進入任何愛的國度 如無邊際的水池 自然滿溢而傾瀉直下 思念無光與暗的區分 可以閃耀在陽光中 亦可棲息在光下的陰影裡 可以滿框 可以留白 可以偏執一隅 可以環顧四方 可以隨時光的長河 奔向沒有終站遠方 思念去旅行 以過去的懷念及未來的希望為彩墨 繪就一道嶄新的美麗風景線 永為旅遊指南的標示

Read More

〈中華副刊〉趨鼠記

■鄒敦怜 那隻死老鼠,是初夏來臨時發現的。 那天氣溫驟升,陽光灑在陽台的磚地上,剛澆過水的花盆還冒著熱氣。她伸手穿過陽台外推鐵窗,想修剪那幾株過於茂盛的多肉植物。結果,在最大的貝殼花盆上,她看見一隻幼鼠仰躺其上。 花盆裡的土被撥出幾個細洞,老鼠的皮毛看來完好。她一慌,手一揮,「啪」地一聲,那隻老鼠跌落樓下那戶的遮雨棚。從高處往下看,牠的腹部微微破裂,像是某種內臟滑出一點。那短短幾分之一秒的接觸,卻讓厭惡感滲透全身。她衝向水龍頭,開始猛刷自己的雙手。 一股腐味從記憶深處浮出,黏膩難除。胸口悶得發脹——那是某種過了時效的希望、被忘記太久的東西,在陽光下一點一點地瓦解。照理說她不該聞到這氣味,真正接觸明明只有片刻。 她不斷地刷著手,眼眶有些氳濕。住在高樓層,她無法理解老鼠怎麼上來的?她曾為一段關係澆水、施肥、期待花開,從來沒想過,某些東西早已潛藏在根部,悄悄啃食她的信任。 那天晚上,老鼠走進她的夢。 牠們不知從哪裡冒出來,一隻接一隻,腳爪快速穿梭,抓出細碎的聲響。她怔怔地從書桌前站起來,想開口喊叫,喉嚨卻像被什麼堵住。老鼠毫不畏人,爬過她的書本、衣服、零食,鑽進抽屜、鋪上床鋪、佔據書架……牠們像是在進駐某種遲早屬於牠們的領地。 她想喊:「離開,這裡不是你們的地方。」但張口發出的竟是「吱吱吱」的鼠叫。她無法喊出自己的痛苦。 她想起他最落魄時,她如何傾囊相助、毫無保留。她以為那是欣賞,是愛,是扶持。但她給得太滿太多,讓他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當他忙碌時,就把她凍結在極寒之地——她明明不曾允許他這樣做。 夢醒時,窗簾被風吹得一開一闔,現實像一張搖擺的夢網。她想著,又是好久沒給她訊息的他。這次她沒掉淚,但心裡像壓著什麼,重得無法散去。 又過了幾天,他依舊忙碌無回應。這天,她在陽台洗衣時,發現洗衣機後方有不少老鼠屎。雖然沒看到鼠蹤,但架子後的咬痕斑斑,鼠遺也弄髒了幾個洗衣袋。 她心一橫,搬起陽台上的雜物,一點點移動多年未碰的櫃子與架子。她彎下腰掃地,一桶一桶換水拖地,一遍遍擦拭縫隙與邊角,空氣裡充滿了漂白水的味道。 她曾為他說過無數好話:「他太忙,沒空回我」、「他專注工作,那是種消耗」。她曾為他撐起金援的屋頂,卻從未收到感情的保證。當他崩潰,她成了他的避風港;而當她需要,他卻像老鼠一樣,藏匿無蹤,只留下問題讓她獨自收拾。 她戴著手套擦拭,力道之大,連橡膠手套裡的手都發疼。這疼,像極了她那麼多次原諒與等待時的心情。她知道他的缺點——自大、依賴、缺乏責任感,她全都一清二楚,卻還是愛。愛讓她走不遠,因為她仍相信那些話:「等我成功,我就能兌現承諾。」 她整理、分類、丟棄,當最後一袋垃圾綁緊,陽台已顯清爽。她甚至可以放一套小小的桌椅——讓這裡成為她自己的小天地。這時,她點了一盞小燈,坐在乾淨的陽台,翻開《詩經》,正巧翻到那篇她曾熟讀卻從未真正理解的詩: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  女,莫我肯顧。   她曾以為那是愛,卻可能只是餵養了一隻貪鼠,一口口啃噬她的青春與情深。那晚,她沒哭,也沒傳訊息。只有無比的清醒。她深吸口氣,該養的是光,是語言,是那些會回應她的聲音。 她已經擁有一方乾淨的陽台,接下來,只需讓陽光靜靜灑落,把遺失的自己,一寸一寸找回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初進當鋪的記憶

■劉洪貞 要不是那天騎錯路轉錯巷子,我就不會看到那家當鋪的藍色門簾上,被紅色圈圈,圈住的大大「當」字,我也不會想起七歲那年跟著父親進當鋪的情形。 我的父母生性善良敦厚,對長輩至孝,對手足有情有義。有一回伯父來我家,和父親不知說了甚麼?當天傍晚父親就抱著他結婚時,日本老師送他的皮鞋,帶著我到街上一家當鋪去。到了店門口他左右看看,發現沒有熟人才掀開印著當字的門簾,然後敲了敲簾後的大鐵門。 老闆約六十歲,戴著黑框眼鏡,來開門後就帶父親進入一間,桌子上擺了很多東西的房間輕聲說話,過了一會兒父親走了出來,牽我離開。 在回家的路上,父親把手上的四張五元鈔票交給我,要我趕快送去伯父家,因為明天伯父要去高雄住院(當時鄉下地方沒有醫院)。到了伯父家我說明來意,滿臉病容的他不停地點頭,然後流著淚接過紙鈔。 回到家父親沉默不語。當我告訴他伯父很憔悴,都沒說話時,父親別過頭去,不斷的抹眼淚……小小年紀的我,雖然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為什麼他們兩兄弟,今天都不說話只流淚,但是又不敢問,只覺得一切怪怪的。 幾天後傳來伯父過世的消息,父親很自責恨自己沒有能力可助兄長,即使把家裡最貴重的皮鞋典當了,也於事無補還是造成遺憾。 伯父走後父親難過了好久,當年進當鋪的事也一直未提過。直到我婚後有一次回娘家時才提起。他表示當時自己沒直接送錢去,是覺得錢太少有愧兄長,沒想到兄弟就此永別。 儘管那雙皮鞋最後成了流當品,但他不心疼,畢竟,少了一位兄長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損失,而且最讓他心痛和不捨。

Read More

〈中華副刊〉體內生長出故鄉

■楊諺珽 我將心鑄成鑰匙 任由思想浮出水面又深潛 瞳孔返回雙眼 光埃以最短的路徑 折入腳跟 走出門外時,一陣陣清風 撩起我的領悟 晚霞淘洗今天的前額 朝夜空中即將升起的慢火致意 宇宙的伏線連綴 孵生光年之外撫過的結晶 並收攏愛與失去 陰翳掠過臂膀,短暫又悠久般 與我相映相生 我的眼皮預感塵世的枯黃 回頭而悵然,卻也 甘願被一具渺小的軀體降服 一切再度展向未知 我緩緩從朦朧的殘影起身 重複繁衍目睹嶄新的渴望 涼意隨夜而至 樹叢間,夏天順著一聲顫鳴 沁進腳下,在我的體內 生長出故鄉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想說

■萍緣 昨天研究所的同學Debby傳訊息說她要從矽谷回來台灣玩幾天,因為還沒訂到房間,第一天從小港機場出來後想在我的房子裡借住一晚再做打算。 「抱歉可能不太方便。妳知道最近做半導體的工程師都挺忙的。」 從鋼管工廠下班後,我和一群穿著被機油、油漆汙染如皮膚病的藍色工作服的年老同事、年輕移工擠在沿海路的機車道上。在這條隨拖板車經過如垂死者胸膛起伏的沿海路上,到處是排氣管似排泄而出的廢氣、咀嚼檳榔的黏稠口水聲、三貼的機車後座上的孩童搖搖欲墜的大腦袋鬆垮垮地罩著一頂搖搖欲墜的粉色卡通安全帽。從後照鏡反射的遠光燈在發黃發紅的眼膜聚焦成枯黑的黑點,一點一點地擴散。 剛過中鋼東門,一輛白色賓士車沒閃方向燈便從左方汽車道切來,一旁的機車紛紛急煞。我的手指也壓在煞車上,但一股睏意襲上而失去了力氣,沿著既定的方向擦過急停的保險桿前行。 後照鏡中有個年輕人踢開駕駛座的車門,拿著不知是折疊刀還是電子煙對我揮舞。鏡面是如此的窄小,以至很快他就和那些同事以及更遠處的工廠濃縮成又一個死去的工作日。 但我知道他會再次出現,在重覆交錯的混亂時間軸上,我會不斷地和他的車頭擦身而過,直到從側面被撞飛至人行道上,緩慢地撐起身想打給車間班長請假時忽然忘記起請假的這日是星期幾了。 到了小港機場入口,我看見Debby蹲在人行道上,背靠行李箱如隻被棄養的貓。我忽然想起自己昨天沒堅持住她的軟磨硬泡,答應該她在我的屋裡住上一晚。 於是我轉起油門,如少年飆仔騎上晚風,和剛剛亮起的街燈撞入和一群越南移工分租的雅房,從乾涸的啤酒罐和爬過蟑螂的便當盒下挖出許久沒穿的西裝,連同霉味一同披在身上。 我哼著歌再次出現在高雄的街上,但風聲太大,只能從心跳的伏動轟然進入歌曲的高潮,直到見到還留在原地的她,歌曲才嘎然而止。在背景如白鳥輕巧起落的飛機的靜默中,我想著如何呼喚她,想著第一句謊話。 她看向我,陌生的面孔帶著警惕。 顯然是我認錯人了,然後又想起自己在答應讓Debby借住後因一隻從垃圾堆中起飛的蟑螂而崩潰地叫罵她是個想和我上床的婊子。然後又發現高雄的酷熱讓滲入肉體的汙油再度流淌而出,黏著不合身的襯衫。 她拿出一包面紙給我,小心地問:「先生,你看起來不太舒服,需要幫你叫救護車嗎?」 我沒回應她,只是再度騎上車,向旗津的方向狂飆。 因為我忽然湧起一股想看夕陽的衝動,想看那輪永恆炙熱輝煌無瑕無缺的金球墜入漂浮尿布針筒強力膠酒瓶的森冷海面下,直到四周陷入黑暗,在黑暗中如同死魚眼白的街燈注視下走入沙沙低語的沙灘。 沙子將會從安全鞋滲入,從襪子的破洞摩擦腳趾,然後是海水,霈霈然的黑暗浪花下沉重的雙腳將深深陷入冰冷的寂寞。 然後我想撥通Debby的電話,把那些在夜色裡沉沒太久的話語,慢慢撒向對岸那幾盞微弱的漁火,如同無人回應的回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書非借不能讀也

■范學鳳 「書非借不能讀也」,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如是說。初聞此語,只覺新奇,細細品味,卻覺其中蘊含著無盡的人生況味與讀書真諦。 小時候,家境貧寒,書於我而言,是遙不可及的珍寶。偶爾在親戚家看到一本破舊的連環畫,便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一頁一頁地翻看,連書頁的折角都捨不得撫平。那時的我,對書充滿了渴望,每一本借來的書,都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開它,去探尋裏面的奧秘。 記得有一次,從同學那裏借到了一本《安徒生童話》。那精美的封面,散發著淡淡的墨香,瞬間就吸引了我。回到家,我便一頭扎進書裏,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童話裏那一個個奇妙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照亮了我童年的天空。我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而落淚,為醜小鴨最終變成白天鵝而歡呼雀躍。那本書,我反覆讀了好幾遍,直到還書的日子臨近,才戀戀不捨地闔上。那一刻,我心中滿是不捨,也暗暗發誓,以後一定要擁有很多很多的書。 後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我有了自己的小書架,書也漸漸多了起來。然而,奇怪的是,當書觸手可及時,我對它們的熱情卻漸漸淡了。那些嶄新的書籍,靜靜地躺在書架上,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我常常想,等有空了再讀吧,可這一等,往往就是很久。有時候,心血來潮拿起一本書,翻了幾頁,卻又覺得索然無味,隨手就放下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書架時,偶然翻到了一本曾經借過的舊書。那熟悉的紙張,那淡淡的字跡,彷彿帶著歲月的溫度,一下子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我重新翻開它,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才發現,原來這本書還是那麼精彩,那麼引人入勝。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來「書非借不能讀也」,並非只是因為借來的書有時間限制,更是因為借來的書承載著一種珍惜和期待。 借來的書,是帶著使命的。我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它,否則就會辜負了借書人的信任,也會讓自己失去再次借書的機會。這種緊迫感,讓我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只能爭分奪秒地去閱讀,去品味。而自己擁有的書,卻像是永遠屬於自己的財富,總覺得隨時都可以讀,於是便一拖再拖,最終讓它們在書架上沉睡。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書籍的途徑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電子書的出現,更是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然而,這種便捷卻也讓我們陷入了一種閱讀的困境。我們常常在各種書籍之間徘徊,這本翻翻,那本看看,卻始終無法靜下心來,深入地閱讀一本。我們的閱讀變得浮躁而淺薄,就像蜻蜓點水,只觸及到了表面,卻無法領略到書中的精髓。 我想起了一位朋友,他是一個狂熱的讀書愛好者。他的家裏堆滿了書,從古典文學到現代小說,從哲學著作到科普讀物,應有盡有。然而,他卻常常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讀書。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書架上有一本《百年孤寂》,便隨口問了一句:「這本書你看過嗎?」他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說:「還沒呢,一直想找時間看,可就是沒時間。」我看著那本嶄新的書,心中不禁有些感慨。後來,他因為工作原因,要去外地出差一段時間。臨行前,他向我借了幾本書,說是在路上打發時間。沒想到,等他出差回來,卻興奮地告訴我,他在旅途中把借的書都讀完了,而且收穫頗豐。他說,以前總覺得自己的書太多,讀不完,可這次借了書,反而有了讀書的動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讀書的夢想,都渴望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然而,現實卻常常讓我們迷失方向,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忘記了讀書的初心。我們總是以各種藉口為自己開脫,說沒有時間,說沒有精力,可實際上,我們只是缺少了一份對書的珍惜和熱愛。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不僅僅是一種讀書的方法,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提醒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對於書,我們要有敬畏之心,要把它當作一位良師益友,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感受。當我們借來一本書時,我們要把它當作一次難得的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去,去領略書中的風景,去品味書中的人生。 如今,我依然會借書來讀。每當從圖書館借到一本心儀的書,我都會像小時候一樣,迫不及待地翻開它,沉浸在書的世界裏。在書中,我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對話;我領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與渺小。讀書,讓我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睿智,也讓我在不平靜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寧靜的港灣。 同時,我也會定期整理自己的書架,把那些閒置的書拿出來重新閱讀。我發現,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穫,新的感悟。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那些曾經讓我困惑的問題,在重新閱讀的過程中,都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原來,書就像一位老友,每一次重逢,都會有新的故事,新的驚喜。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讓我們珍惜每一本書,無論是借來的,還是自己擁有的。讓我們在書的海洋中遨遊,在書的世界裏成長。因為,書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更能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 讓我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讓書中的文字,像潺潺的溪流,滋潤我們乾涸的心田;讓書中的智慧,像明亮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書的陪伴下,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迎接每一個嶄新的明天。因為,「書非借不能讀也」,但無論借與不借,我們都應該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讓書香瀰漫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和空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