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土地公一如里長伯,被喻為慈悲和善的神明。府城甚早就建有很多土地公廟,但隨著時代演變,有的被徵收廟地建圓環,有的讓地給佛祖建寺廟,都展現其仁慈的一面。
台南市普濟街文史工作者黃江霖表示,普濟殿虎側聖君廟祭祀的土地公,很多人不知道此一土地公有二百多年歷史。根據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記載:粗糠崎土地公廟於乾隆十七年以前就已存在。舊地名「粗糠崎」就是現在西門路前「大舞台」對面的區域,也就是普濟殿周邊的區域。
此一老土地公廟,於日治時期因都市計畫開發,當地改建小西門圓環,土地公廟被日方徵收,有史料記載,廟體於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公告廢止,包括土地公共四尊神像移祀於普濟殿,但普濟殿原先就祀有土地公,粗糠崎土地公就被安置在目前聖君廟虎側接受信徒膜拜,神尊已重新粉光,看不出舊有原貌。

(記者陳俊文攝)
另一土地公讓地的故事,是正覺寺內的福德祠。黃江霖指出,此處最早是柴頭港溪畔的亂葬崗,名曰北壇,形成的年代在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就有了,目前保存的「重修柴頭港福德祠碑」為證。
正覺寺創建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山釋道妙久思創設道場弘法利群,四方勘地時經過此地,見福德祠廟前立石碑記載 「北壇地藏菩薩廟宇及將軍祠」,認為是建寺的佛教聖地,最初北壇福德祠一片荒蕪,土地全為三七五減租田地,乃向外募緣金贖回佃農約五分餘地,加上鄭姓善士獻納一分餘地,計六分餘地建正覺寺。
有趣的是,當初正覺寺不敢「趕廟公」福德正神,於是保留福德祠在寺內,變成奇特的寺中有廟景觀。柴頭港福德祠迄今香火不斷,這兩天慶祝土地公生日,還有信徒酬謝歌仔戲和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