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綜合報導
一名男子到診所做結紮手術,沒想到被確診「無精症」,但他卻堅稱妻子曾經懷孕過,現場氣氛尷尬。醫師表示,無精症不見得從此失去「生」機,部分情況仍可治療或取精,但無精症無明顯症狀,若有生育計畫,建議長期備孕無果等4族群檢查精蟲數量及活動力。
若長期未避孕卻遲遲無法讓另一半懷孕,開業泌尿科醫師顧芳瑜指出,臨床上常遇到許多男性備孕多年未果才來接受檢查,或是因為想結紮而發現無精症。
他建議,長期備孕無果、曾有生殖器手術史、家族病史、少年時期未曾經歷正常發育如睪丸未發育完全等男性,應及早檢查精液分析,確認精子數量與品質,避免錯過黃金生育期。
無精症可分為2種主要類型:阻塞性無精症與非阻塞性無精症。顧芳瑜說,阻塞性無精症是指精子通道受阻,如輸精管先天缺損或因感染、手術造成阻塞。此類型患者的睪丸功能與荷爾蒙水平通常正常,因此可透過「睪丸取精術」取出精子,進一步進行人工受孕。
至於非阻塞性無精症,通常與睪丸功能異常或基因缺陷有關,導致精子生成困難。
顧芳瑜表示,某些基因突變仍可能有治療機會,若已無法恢復,可能需要考慮精子捐贈或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