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關稅壓迫 全球冷戰轉暖戰!

習近平走訪東南亞,加速與東協合作。圖為十六日習近平訪問馬來西亞,會晤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路透)

■馬群傑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並迅速演變成美國與中國大陸針鋒相對的貿易大戰,關稅高牆讓兩國經貿實質脫鉤,國際局勢走向全球科技治理的新冷戰邊界,一場由冷轉熱的「暖戰」,正在持續加溫。

自由貿易、全球化曾是美國在二十世紀主導世界的策略;但在川普重返白宮後改弦易轍,他以關稅做為地緣武器,而且是全球一體化,在單邊主義下,以霸權姿態壓迫世界各國。

川普並沒說反對全球化,而是對全球化有一套自己的新論述。川普粗暴的向各全球祭出高關稅,卻是在進行戰略解構,將美國長期標榜的「民主經濟同盟」,要過渡到「技術同盟體系」。

 

 壓制大陸 美國構築數位鐵幕

 

川普(左)施壓台積電赴美,設法讓整個蘋果生產供應鏈回到美國。右為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路透)

美中(中國大陸)經貿大戰,看似為解決貿易逆差、美債問題,實則是美國霸權價值體系移轉與對決的平台;美國長期以來強調的多邊主義已被川普終結;川普揚棄以民主經濟價值來維繫盟邦關係,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各國選邊站、加入技術同盟並服從美國。

美蘇冷戰結束後,美國是單一支配世界的霸權,現在,川普要走向模組化價值鏈,以關稅極限施壓,要求各國配合、加入美國指定的產業鏈領域,例如施壓台積電赴美,設法讓整個蘋果生產供應鏈回到美國。

川普從四月二日「解放日」起向全球加徵關稅,但到目前為止,較大經濟體、國家如中國大陸、歐盟、日本等,迄今仍持保留態度,中國大陸甚且站出來對抗。

美中博弈雖然還不到直接開火的地步,但川普揮動的經濟民族主義,希望把半導體、AI、高端資訊技術的製造業遷到美國本土,並對中國大陸構築數位鐵幕,世界秩序卻也因此走向全球科技治理的新冷戰邊界。

一場由冷轉熱的「暖戰」,正在持續加溫中。美中的經貿角力還沒看到結果,但局勢發展似乎對中國大陸較有利:

其一,川普主導「去中國化」的產業移轉,主要是對支持他的選民交代,同時也呼應共和黨內非建制派的利益訴求;但卻造成基層農工民眾受到極大衝擊。民意的質疑、反彈,對川普不利。

 

 繞過美國 習近平走訪東南亞

 

其二,川普等不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協商電話;反觀習近平卻走訪東南亞,加速與東協合作。習用行動說明,繞過美國,中方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法進行產業分工與市場移轉。

習近平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赴越南、馬來西亞、東埔寨國是訪問,都受到高規格接待;習會見三國領導人並簽署很多協議,合作內容不僅在貿易領域,還包括許多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

東協目前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也是受到川普對等關稅政策打擊最嚴重的地區。習近平此次訪問的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受到美國加徵稅率分別為百分之四十五、四十九及二十四。

習近平與越共總書記蘇林會談時,呼籲中越兩國反對單邊霸凌行為,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穩定。兩國領導人共簽署了四十五份合作文件,並發表《中越聯合聲明》,宣布將繼續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動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兩國聯合聲明多達五十六條,雙方同意打造新質生產力合作高地,推動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並強調維護南海和平、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性。聲明也反對「肆意加徵關稅」的貿易限制措施。

 

台灣介於中國大陸、美國、東協與日、韓之間,在多軌戰略對抗格局下,台灣若不被信任,將陷入危機。圖為三月二十二日舉行的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外長會議。(路透)

 區域再依附 切入供應鏈重整

 

習近平訪問柬埔寨,與首相洪馬內舉行會談後,也共同見證中柬雙方簽署了投資、貿易等多領域共三十七份合作文件,涵蓋供應鏈合作、人工智能(AI)、發展援助、海關檢驗檢疫、新聞等領域。

綜觀習近平東南亞之行,有四個看點:第一,東協國家一方面希望與川普政府談判,力圖降低關稅,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中國大陸市場提升自身韌性。

第二,中國大陸從數位絲路到制度同盟,會順勢讓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進行更大幅度的開放,反制美國關稅與供應鏈戰,進一步打造東南亞「反西方話語聯盟」。

第三,相對於美國動輒施壓、介入,滲透他國制度、輸入美式民主,中國大陸不干涉他國內政,倡議共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對政治發展較保守的東協國家來說,獲得更多的共鳴。

第四,這是一場區域爭奪戰。中國大陸將美洲貿易模式複製到東南亞,以經濟發展與制度同盟做聯結,構建中國大陸與東協成為命運共同體,藉「區域再依附」切入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重整。

 

 川普執政 台灣處境愈形危險

 

綜合而言,川普意圖透過關稅戰孤立中國大陸,反而讓中國大陸在反對單邊霸凌行為、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穩定的呼籲下,有機會強化與東協、歐盟、日韓等國的經貿合作關係。

川普執政下,台灣處境已愈形危險:第一,美中對峙加劇,台灣面臨中國大陸軍事威脅也在升高;第二,台灣單方面押寶美國,被美國予取予求只會更多,美援的機會愈少。第三,台灣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角色份量降低,容易淪為美國消耗中國大陸的犧牲品。

以台積電赴美投資為例,美中戰略對抗的結構已經確定,美國認為台積電若續留台灣,將面臨生存風險與危機,川普基於美國利益考量,亟欲將台積電全部搬到美國;但這何嘗不也是中國大陸擔憂,也會想方設法阻止呢?

亞太政經秩序正在改變,從民主價值轉向經濟價值,台灣介於中國大陸、美國、東協與日、韓之間,在多軌戰略對抗格局下,台灣若不被信任,將陷入危機。

台灣的戰略定位應扮演「模組轉譯中介」與「區域可信賴的平台」。降低對美的依賴比重,和東南亞有更多聯結,可以在新亞太秩序中降低風險、強化韌性。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