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台灣兒童一般精神疾病盛行率達25%。專家指出,多數兒少精神疾病仍被低估;並強調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的父母精神狀況、性早熟、霸凌、性與性別少數身分、3C產品過度使用、課業壓力等,都可能是相關致病因素。
為響應「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WICAMHD),台大醫院攜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及台灣精神醫學會,於23日以「連結世界,守護兒少精神健康」為主題,呼籲社會關注兒童與青少年身心健康。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台灣兒童精神疾病盛行率不低,甚至被低估。根據2015年到2017年受衛福部委託,進行台灣兒童精神疾病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其一般精神疾病盛行率25%,與健保就醫2.8%差距相當大。
高淑芬指出,這份研究調查19縣市、69所學校,取得具全國代表性的樣本,年齡層為8至15歲,共近1萬名學童本身及父母老師接受問卷和訪談,其中有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整體精神疾病的加權終生盛行率與6個月盛行率分別為31.6%與25%。
另,調查發現,兒少精神疾病依序為焦慮症15.2%、12%;睡眠障礙12%、6.2%;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10.1%、8.7%;妥瑞氏症2.6%、2.1%;憂鬱症2.8%、1.1%;自閉症1%、0.21%,有輕生意念為8.2%、3.1%。
高淑芬也提到,將調查與健保資料、疾病負擔比對明顯發現,多數兒少精神疾病仍被低估。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的父母精神狀況、性早熟、霸凌、性與性別少數身分、3C產品過度使用、課業壓力等,都是兒少精神疾病危險因子,盼台灣積極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化與疾病去汙名化。
除了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照顧,高淑芬認為,台灣更應該發展適合國情的特定疾病治療模式,才不會讓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疾病問題拖延到成人階段;另,建議台灣比照日本與韓國,成立兒童精神疾病專門研究機構,定期監測盛行率,以利對高危險群及早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