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公司應永豐金證券邀請出席法人說明會,會中針對2025年第一季營收、關稅戰與美國USTR 301條款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及造船行業的調查,及全球航運市場與公司營運的影響提出相關說明,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表示,美國長約簽約價格量價提升,預計合約可在四月底簽完,目前美國關稅政策走向尚不明朗,貨主態度暫趨保守,將影響第二季泛太平洋航線的貨量,雖出貨時機遞延但公司營運沒有悲觀,仍審慎樂觀。
吳光輝總經理提到,中國出口到美國,是否有轉移到其他國家還看不太出來。根據資料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量在泛太平洋航線的佔比已從 2017年的69% 降到 2024年的59%。這反映出「China Plus One」的策略正在進行,但供應鏈重組轉移牽涉上下游產業仍不容易。
長榮海運表示,2025年營運亮點與全年展望, 2025年第一季:長榮海運2025年第一季營收達 1,09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886億元增加 213億元,成長約 24%。 平均運價來到 每TEU1,222美元,比去年同期多了 195美元,漲幅近 19%。 貨量也小幅提升,達到 261萬TEU,比去年多了 8萬TEU,增幅約 3%。 平均每噸燃油成本則從去年的 522美元 降到 506美元,成本下降約 3%,整體而言,第一季相較去年,仍呈量增價揚的趨勢。 全年展望: IMF最近下修了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今年和明年分別為 2.8% 和 3%,仍維持正向成長。
為應對關稅戰引發的市場波動,航運業目前採取空班、減班或撤線等措施,以適應需求變化。然而,這些調整牽動的不只是船期,還涉及船隊調動、港口泊位、內陸鐵路與卡車轉運,以及空櫃的調度,對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挑戰。 長榮海運也同步加快航線優化、拓展區域市場、強化全球網絡,靈活配置艙位,同時提升轉運效率,來應對供應鏈變動與地緣政治風險,提升整體營運韌性。
美國USTR提出對特定船舶課徵港口費用,引起了全球關注。世界航運理事會(WSC)公開表示憂慮,指出該政策:擾亂既有的投資和營運安排,增加美國出口商的壓力,特別是農業產品,以淨噸位計費可能懲罰高效率船型,導致運輸成本上升,消費者最終買單。 長榮海運與海洋聯盟夥伴將根據市場需求,彈性調整艙位與船隊配置,確保服務品質與競爭力,降低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
長榮海運依據不同航線及市場的營運特性,選擇具競爭優勢的船型進行布局。整體船隊中,屬中國船廠建之船舶,目前皆布署在歐洲及亞洲區域航線,並未配置於美國航線。此外,若將經董事會核准並依法公告之未來三年內預計交付的新造船計入計算,中國造船的占比預估在20%左右,為因應潛在市場變化提供充足彈性。
長榮海運公司黃義恩協理在法人說明會中簡報中指出,關稅原因造成不確定性增高,第二季美國線貨量下修。而市場有效運力,則需看政治,氣候變遷,長榮參與海洋聯盟是不確定時代中的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