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鎮化石園區古生物講座探索 館慶登場

 

左鎮化石園區五月三日、四日館慶期間,特別辦理台灣化石與古生物系列講座。(左鎮化石園區提供)

記者黃文記∕左鎮報導

左鎮化石園區五月三日、四日館慶期間,特別辦理台灣化石與古生物系列講座,邀請全國民眾前來台南發現台灣古生物的神奇奧妙。透過主題講座的古今對照,除了幫助民眾更了解台南的自然生態史,也揭示台灣在地球生物演化與擴散中扮演的角色。

五月三日講座以《台灣沒有恐龍?從化石探索台灣的史前生命》為題,活動與根目錄文創有限公司協力舉辦,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楊子睿博士主講,從台灣已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為切入點,如澎湖古鱷、台南左鎮的早坂犀牛、墾丁的鯨魚化石,與民眾展開深入對談,探討台灣這片土地蘊藏的豐富生物遺跡,並帶大家認識台灣遠古時代的生命演化。

五月四日《史前動物嘉年華》專題講座則與晴天旅遊台南分公司協力舉辦,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張鈞翔博士,及晴天國際旅行社國際生態攝影師鄭子宏主講。

上半場引領觀眾跨越時空的疆界,返回到約五十~九十萬年前的台南史前生物樂園,發掘由古菱齒象、早坂犀、豐玉姬鱷與台灣梅花鹿等組成的左鎮動物群;下半場則啟程航向萬里之外的東非大裂谷,來到現代非洲動物群大遷徙的舞台,透過鮮活精湛的野生動物攝影集,感受來自地球生命的野性生命力。

《史前動物嘉年華》講座策劃人,同時也是晴天旅遊集團科普領隊游秉益老師表示,左鎮動物群的出土與研究,揭開台南地區晚更新世時期的遠古生態系統樣貌,其中包含許多已經於台灣滅絕,卻仍現存於非洲大陸的野生動物種群,比如犀牛、鱷魚、鬣狗及大象等;透過主題講座的古今對照,除了幫助民眾更了解台南的自然生態史,也揭示台灣在地球生物演化與擴散中扮演的角色。

台南市立博物館表示,此次首度結合學術性科普講座與旅遊攝影分享會,讓科學知識以生活化的方式傳達給民眾,拓展博物館教育推廣的通路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