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首推「美國關稅曝險等級」精準評估供應鏈對美曝險程度與企業韌性

CRIF首推「美國關稅曝險等級」評估供應鏈對美曝險程度與企業韌性(CRIF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全球進口商品大幅加徵關稅,其中對台灣進口商品課徵高達32%的稅率,雖暫緩90天實施,卻已引發產業界高度關注與連鎖反應。在全球貿易局勢不確定性持續升溫的背景下,企業對風險預警與因應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面對如此重大政策變動,企業該如何判斷自身的曝險程度、調整策略以維持營運韌性,成為當前核心議題。

為協助企業即時掌握潛在風險並轉化為決策優勢,全球商業資訊與信用風險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CRIF,正式推出「美國關稅曝險等級」評估模型,結合產業關聯分析、企業規模與個別企業對美國曝險層級三大面向,協助企業在風險升溫前超前部署,邁向更具挑戰的競爭局面。

根據台灣財政部公布數據,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金額高達1,114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幅達46.1%。這一表現主要受到供應鏈重組與AI應用快速擴展的推動,進一步帶動資訊通信與視聽產品出口需求激增。反觀進口方面,來自美國的進口也達到465億美元,年增13.6%,以礦產品、資通與視聽設備、運輸工具為主要增幅來源,突顯台美貿易互賴程度日益加深。然而,今年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大動作宣布,對全球進口商品全面加徵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其中,針對台灣產品的關稅高達32%,而台商聚集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與泰國,則分別面臨高達46%與37%的稅率,對當地台商造成沉重負擔。儘管政策實施已暫緩90天,各國政府與企業仍高度警戒,積極研擬因應對策。

在此背景下,CRIF推出了「美國關稅曝險等級」評估指數,旨在協助企業更快速地評估關稅對其信用程度、現金流和營運韌性的影響。CRIF Asia Regional Head of Sales for Business Information Services, Novi Rolastuti表示:「『美國關稅曝險等級』評估模型已研發完成,企業可即時了解本身所處產業供應鏈在對等關稅中的曝險情況、貿易相關弱點。運用這項指數是企業快速做出相對應決策的關鍵,降低在對等關稅的負面影響,諸如調整供應鏈、更動貿易策略、挑選新夥伴等。」

「美國關稅曝險等級」是CRIF商業資訊報告中的專屬評估模組,其評估模型能揭示企業在關稅政策下所面臨的風險弱點。「美國關稅曝險等級」採用多面向模型建構,綜合考量多項關鍵因素,全面掌握企業在貿易環境變動下的脆弱性。

「美國關稅曝險等級」的模型設計涵蓋三大核心面向,首先,在產業關聯性方面,CRIF的市場分析團隊針對各國產業結構進行情境模擬,識別最容易受到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類別,協助企業掌握所在產業在國際貿易政策變動下的脆弱度與依賴程度。其次,在企業規模的考量上,CRIF依據各國不同的分類標準,將企業規模對風險承受力的影響納入考量。大型企業通常具備較強的彈性與資源,能更有效調整產線或轉向替代市場;而中小型企業則因資源相對有限,面臨的曝險壓力更大、回應空間更小。最後,針對個別企業與美國市場的連結程度,CRIF透過問卷調查與內部數據分析,深入了解企業對美出口依賴度、跨境客戶與供應商組成等要素,進而準確評估其對關稅變動的敏感性。

該評估模型整合公開貿易統計資料、專業研究成果,並融合CRIF獨有的風險評估方法,能系統性識別對美出口比重高、長期貿易逆差明顯的產業或市場,協助企業提早預判潛在衝擊,靈活調整策略,強化風險韌性與國際競爭力。「美國關稅曝險等級」預計從5月份開始,將全面納入 CRIF 商業資訊報告,特別適用於跨國企業、金融機構與出口導向型產業,在當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的情勢下,提供企業關鍵的信用管理與貿易風險判讀工具,搶占應變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