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邁入有熊國度 致力人熊和平共處

臺灣黑熊Mulas休息行為。(林保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6日發布2011年以來的臺灣黑熊監測與發現紀錄點位的統計分析,說明臺灣黑熊的族群相對豐度(OI值)正逐年上升,且趨勢明顯;不論是海拔1200m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或是12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區,近年發現黑熊的紀錄都持續增加,分布範圍也擴及更多鄉鎮。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因應黑熊族群分布的擴張,人熊和平共處將是未來保育政策的首要目標。

林業保育署統計2011-2025年全臺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共計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並以2018年為分界點,進行前後的紀錄點位比較,發現在2018年以前(2011-2017)全臺共11縣市17鄉鎮有發現黑熊的紀錄;2018年以後(2018-2025)有黑熊紀錄的行政區則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

林業保育署林華慶署長報告臺灣黑熊族群分布現況與保育政策。(林保署提供)

若以1200m作為低海拔與中高海拔的分野,相較於2018年之前(2011-2017),2018年以後(-2025)在12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區有更多的黑熊發現紀錄;而在1200m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2018年以後(-2025)同樣也有更多的黑熊發現紀錄。統計顯示,臺灣黑熊不論在中高海拔或低海拔,族群數量與分布都呈現擴增趨勢,且在部分地區越來越接近淺山與平地。

而為降低自動相機數量或是入侵救傷案件民眾通報意願在前後期不一致所造成的差異,林業保育署也另外扣除自動相機拍攝與入侵或救傷通報,只以單純目擊黑熊的紀錄做比較,結果仍與上述趨勢相符,這說明了低海拔地區黑熊變多,並非「高山環境變壞,導致黑熊跑下來」,而是相對都逐漸擴增。

而從林業保育署全臺野生動物監測網自2015年至2024年累積的自動相機統計資料也顯示,黑熊的相對豐度(OI值)逐年提升,自動相機拍攝到黑熊的比率,從2018年僅1.8%增長到2024年的8.9%,更客觀印證黑熊族群擴增的態勢。

林業保育署說明,黑熊在臺灣並無天敵,以往族群減少主要來自森林開發、違法獵捕與非蓄意的誤捕等人為因素,但近年來臺灣的森林棲地已有顯著改善,2025年國有林的森林覆蓋面積為142.9萬公頃,較2015年增加近2.2萬公頃,其中包括林業保育署收回並復育造林的12,159公頃違法占用林地及違規租地。從全臺的野生動物監測結果即可發現,包括黑熊在內以森林為棲地的野生動物物種,皆呈現族群穩定或增長的趨勢。

有關黑熊的違法獵捕,由於是地下活動,難以了解其全貌,但以往國人以熊膽、熊骨入藥等市場需求,經多年宣導與執法及檢警的嚴密監控下,應已大幅減少。至於非蓄意的誤捕,林業保育署認為,可能仍存在為數不少的黑數,因為不論山區農民或是原住民,金屬套索都是捕捉山豬、山羌有效且簡便的工具,但若因此誤捕黑熊,布放者因擔心觸法,多會煙滅事證,即令第三者發現,也常因怕惹來政府調查,而不願通報救援。這也是3年前711/568黑熊因此遇害後,林業保育署開始大力宣導「誤捕黑熊、通報免責」,並積極推廣改良式獵具與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的緣故,3年來即有14隻受困黑熊因通報而獲救,更有10隻黑熊已回歸山林。

力鹿克野放。(林保署提供)

林業保育署表示,即令臺灣黑熊族群有逐漸擴增的趨勢,但生態研究與保育行動仍須有更多投入,尤其當黑熊不再只是憨萌圖像,而是與我們日漸接近的壯碩生靈,人熊和平共處將是首要目標。除了將持續與在地居民合作保育黑熊,落實食物管理,推廣改良式獵具外,也會輔導禽場、蜂場強化圍阻設施,並運用科技及早預警黑熊入侵,協助農民打造、行銷友善黑熊農產品。

林業保育署已建置完成全臺野生動物監測網,除了之前在國有林區設置的338具自動相機外,2025年也已在淺山平原地區增設346具相機,後續將精進資料分析應用,並推估族群數量與預測分布,及早預警。針對可能日益增加的侵擾個體,林業保育署也會審慎評估野放風險,除了尋求更有效的負面制約程序,也將建立更嚴謹的野放評估標準,並規劃擴充黑熊的短期與長期照養空間。

林業保育署強調,黑熊是臺灣陸域最高階的掠食者,具重要生態指標意義,將會持續致力於臺灣黑熊的族群存續與棲地保育,接踵而來的人熊和平共處也是立即要面對的首要課題。由於山村部落是面對黑熊族群的第一線,也是最核心的權益關係人,林業保育署將持續結合在地社區協力推動黑熊保育,並導入科技器材與精進作為,維護人熊安全,讓居民沒有後顧之憂,進而使山村部落成為臺灣黑熊保育的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