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新生兒馬蹄足的治療

■李易儒

「馬蹄足」是新生兒常見的足部骨骼與關節畸形,大約每1000位寶寶中就有1人罹患。出生後明顯可以看到寶寶的腳嚴重內翻、關節僵硬而緊,缺乏柔軟度,足底內側與後踝可以看到深而明顯的皮膚壓痕。由於外觀明顯,兒科醫師第一時間便會轉診讓兒童骨科醫師治療。

多數新生兒馬蹄足變形原因為單獨發生,身體無其他異常,也和懷孕期飲食、活動行為無關。少數寶寶可能與基因遺傳、神經肌肉病變等相關,需要後續詳細檢查追蹤。新生兒因在媽媽子宮姿勢關係,有時出生後會出現姿勢性的內翻足,檢查時活動度稍緊但並非僵硬,外觀無明顯壓痕,通常過一陣子便會自行改善。

馬蹄足的治療過去以開刀為主,目前採利用連續石膏矯正治療,成功率達9成以上,且較少併發症,這要歸功Ponseti醫師建立標準的石膏矯正步驟。

治療會在寶寶出生約1週時開始,首先對腳部進行約1分鐘的輕柔牽拉與手法矯正,隨後施以長腿石膏。這個過程會每1~2週重複一次,持續數週直到矯正完成,大約9成患者最後一次需要進行阿基里斯腱切斷術,讓踝關節可以順利背屈,再以石膏固定約1個月的時間。

石膏固定下父母在家照護須注意保持乾燥清潔,避免尿液滲透影響皮膚;平常可以將雙腿抬高,避免腳跟壓瘡;注意石膏旁邊大腿皮膚是否有被壓傷或磨破皮情形;每天觀察每根腳趾的顏色與血液循環。如有石膏滑落、惡臭、皮膚紅腫或腳趾變紫變冷等情形,立即聯絡骨科醫師。

石膏拆除後需要再穿戴特殊連接橫桿的特製鞋(支架鞋),鞋子需調整至符合嬰兒肩寬,病足外旋70度,正常足外旋40度。這是維持矯正效果的很重要關鍵,不配合穿戴的復發率可高達8成。前3個月每天24小時穿戴,後續改為睡覺時穿戴12小時維持約至4歲。初期寶寶會感到不適,但不會影響其坐、爬或走的能力。

父母照護有幾個重點:穿棉襪後再穿鞋,避免摩擦造成壓傷或破皮;確保足跟貼實鞋底,拉緊鞋帶與束帶(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流),才不會因沒穿好造成沒有維持效果;若皮膚出現紅點壓傷或是皮膚過敏,可先穿雙層襪短暫過渡,紅點處可以使用較厚的泡棉敷料剪成甜甜圈狀,放在紅點區減壓。

父母每天可對患足進行腳掌向上外推的牽拉運動,也可利用遊戲轉移注意力,引導其學習雙腿擺動,建立固定日常習慣。只要好好配合治療,通常都有不錯的預後,僅有5~10%的孩子需要進行手術,常見於嚴重僵硬、短胖的足部無法經由石膏矯正的案例。少數孩子會在大約4~6歲左右出現復發,或是肌腱不平衡的現象,需要兒骨醫師評估是否接受脛前肌腱轉移治療。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