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皮衣到時尚編織 十三行博物館「島嶼織縷」特展探索南島服飾

新北市立十行博物館即日起展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立十行博物館即日起推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展出菲律賓、帛琉、馬來西亞、印尼、斐濟及國內原住民族,完整呈現從史前到當代的南島語族製衣工藝;展至明年三月十五日,邀大眾透過珍貴的考古文物與當代工藝創作,感受「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永續生活哲學。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與花蓮縣政府、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及帛琉共和國大使館等單位合作,以「敲.樹皮的綿延」、「編.絲線的交織」、「傳.衣藝的新生」三大主題,完整呈現南島語族製衣技藝的演進脈絡。展品網羅菲律賓、帛琉、馬來西亞、印尼、斐濟等地區的傳統服飾,還有泰雅、布農、阿美、撒奇萊雅、噶瑪蘭等五個台灣原住民族群的精美織品。

這次特展更首次展出距今四千五百年的水碓尾遺址「有槽石棒」,見證史前台灣樹皮布文化的存在;也展出多件來自八里下罟坑、大坌坑等遺址的陶製紡輪,展現了古代編織技術的發展軌跡。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羅珮瑄表示,「島嶼織縷─古代南島衣飾特展」不僅展現古代南島衣飾之美,更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涵蓋教育、性別平等、經濟成長、永續消費等多個面向,呈現出南島衣飾的豐富性和永續的重要性;展出當代女性工藝師文創作品,顯現女性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促進傳統工藝的創新與永續發展。

羅珮瑄表示,南島語族的製衣工藝,從樹皮布到精緻編織,展現了先民順應自然、尊重資源的生活智慧,也蘊含著族群的美學與信仰,參觀民眾不僅可欣賞南島衣飾之美,更能深入理解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