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進行不到一半,已引發諸多負面效應,除了遭到在野黨一再拿出史蹟、實證有力反駁,近期多項民調也顯示反對大罷免的聲浪上升、賴清德滿意度死亡交叉,甚至罷免團體都質疑賴清德團結十講造成反效果,可能讓大罷免失敗收場。
賴清德雖然是以總統身分跳到火線,但第二場就因為「雜質說」完全暴露出是為了大罷免加油添火的動機,所謂團結只是煙幕,甚至遭質疑蓄意挑起族群對立、挑釁中共,意圖製造有利大罷免「選情」。然而,台灣早已資訊透明,民智不再被輕易愚弄,賴清德的粗糙論述,顯然已經成為大罷免的大包袱,甚至可能是關鍵敗因。
面對錯誤百出、強詞奪理演說內容的失分劣勢,賴清德恐怕更會因為焦慮越顯躁進,罷免團體與民進黨內卻無力阻攔,台灣社會的分裂危機,甚至高於過去的正規選戰,台海風險也可能因為賴清德更激越的言論,進入爆發邊緣。賴清德聲稱守護台灣人民,卻讓台灣更接近險境,實非一個民選領導人應有的作為。
這不禁令人反思,如果七二六大罷免真的失敗,未能改變立法院席次結構,賴清德該怎麼面對,才是全台人民最關切的發展。以賴清德執政一年多朝野對立、社會對立更趨尖銳的變化,不得不先提醒可能發生、但卻是最不樂見的結果:賴清德如果擺脫不了輸不起的心態,採取更激進的手段,甚至假借「抗中」之名宣布戒嚴,沒收所有民主機制的結果,將給台灣辛苦建立的民主敲響警鐘,甚至引來台海不可收拾的悲劇。
賴清德切莫忘記初衷,除了接下來的幾場論述,應該好好檢視前幾場的錯誤與負面效應,不要再扮演激化族群對立與社會矛盾的暴走族,更不應該以賴清德本人的僵固意識型態再當挑起台海衝突的引爆者;如果大罷免投票結果,未能如綠營所願翻轉立法院席次,就更應虛心檢討發動大罷免的謬誤,謙卑面對選民的抉擇。
如果大罷免失敗,賴清德不應該另闢戰場硬幹到底,而是必須沉澱下來,回歸身為執政者應有的職責,面對全球局勢險峻,執政團隊回到民生經濟第一的正軌。賴清德更該做的,是召開透明公開的國是會議,尊重在野黨與社會上不同意見,凝聚全民共識而非一黨一人執念,扭正上任以來讓人民難以信賴的種種亂象,至少暫擱個人或政黨的意識型態,才可望挽回更多失望的民心;否則接下來的地方選舉,甚至下一場大選,賴清德和民進黨將迎來民意更直接的反撲。
人在做天在看,台灣人民更睜大眼睛緊盯,沒有人能容許葬送孩子的未來。如果這場荒謬的大罷免真的失敗,希望賴清德和民進黨都能警醒,民意如流水,莫忘曾經潰敗的教訓,台灣珍貴的民主果實,更不允許輕易被剝奪與摧殘。
請賴清德務必慎思,台灣不是獨裁政體,賴清德也不是澤倫斯基,眼前的全球局勢與現實環境,都不容許因為躁進踏上絕境。政治是兩面刃,歷史卻是裁判,千萬別成為台灣的罪人。
大罷免進入決戰期,這齣已經無法按下暫停鍵的荒謬劇,只能靠高度智慧的台灣選民,再次發揮民主槓桿力量,給執政者一個震撼教訓。賴清德如果面對大罷免失敗,請務必讓台灣人民還能有起碼的容忍與尊敬,莫忘謙卑對待人民,莫忘守護民主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