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主辦二0二五中道高峰會和平永續幸福人生延續課程,九日晚間於台北市鎮江街中道總會舉行,邀請實聯精密化學副董事長、前交通部長葉匡時以「從文化深處談管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葉匡時從文化觀察出發,深度剖析中西方制度差異與管理思維,吸引現場與線上聽眾踴躍參與。
活動由中道總會董事長陳樹開場引言,他指出:「中道領導強調文化的深化與轉化,這場演講正是從制度的背後,看見文化如何塑造行為模式與社會結構。」他並特別提到葉匡時過往在政壇與學界的豐富歷練,對於跨文化理解與治理現場觀察具有獨特視角。
葉匡時表示,文化並非抽象價值,而是具體表現在日常制度與互動中。他舉例指出,在台灣大學研究室常見「表面透明、實際遮蔽」的現象,反映出制度倡議與文化習性之間的落差。他稱此為「陽奉陰違」文化,並提醒若要制度發揮效果,須從文化根本調整觀念。

在飲食文化方面,葉匡時分析圓桌與長桌的安排差異,指出圓桌代表群體和諧、關係重視,而長桌則強調位置與權責的界線。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的夜市與廟會文化,也展現個人信仰行動化與社會熱鬧性的集體偏好。
針對會議與領導制度,葉匡時對比台灣行政會議與美國內閣制度,指出美國內閣人數精簡、資料簡要,有助於決策討論;反觀台灣則人數龐雜、設備冗多,實質上多為命令下達,缺乏實質討論。他強調:「制度的形式反映文化對權力與責任的理解,改變制度,需先改變文化邏輯」。
在宗教行為比較方面,他指出,西方宗教強調共同信仰與集體聚會,而台灣民間信仰則偏向個人祈求,反映文化中對「集體與個人」的不同期待。他也以打橋牌與打麻將為例,對比西方團隊合作與華人社會的單打獨鬥,呈現思維模式的深層差異。
葉匡時認為,模仿與創新也是文化管理的關鍵。他指出中國企業從模仿iPhone到推出華為、小米等自主品牌,已逐步實現技術突破。他強調:「從模仿走向超越,是文化演化的指標」。
演講最後,葉匡時鼓勵在場青年多觀察日常文化細節,從制度背後的文化邏輯出發,思考管理與領導的深層結構,實踐包容與彈性兼具的領導策略,促進個人與組織的和諧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