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 高男性1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台灣,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更高男性1成,「疲憊、失眠、吃不下」竟可能是警訊。

「只是最近比較累、吃不下、睡不好」,這些可能是心臟在求救。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藝耀指出,女性心臟衰竭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看似「日常的疲勞感」的症狀出現,而這也使女性患者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機已逼近。

對此,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芫宏也說明,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停經後,女性可能因停經後雌激素減少或妊娠相關疾病,如:產後心肌症、妊娠糖尿病等,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其罹病風險大幅上升。

除了診斷與症狀的差異外,女性患者也可能因缺乏體力或因罹患心衰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承受更多的身體及社會的限制,導致他們延誤就醫。臨床研究也顯示,心臟衰竭女性患者在確診後的5年內死亡率高於男性達11%,反映出誤診與診斷延遲的嚴重後果。

面對心臟衰竭的威脅,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日新提出「黃金3原則」,盼藉此幫助高風險族群對自身狀況有所警覺:

原則1、1年有2次或2次以上因心臟衰竭而住院。

原則2、口服利尿劑6個月內增加一半以上的劑量。

原則3、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服藥後仍有症狀出現。

若3項條件皆符合,則應該考慮心臟進階治療。

黃日新指出,常見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以心臟移植與左心室輔助器為主,雖然臨床中女性心臟移植成功率較高,然而,平均每位患者等待心臟時長約500天,且至今仍有350位患者正在等待心臟移植。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已有不同選擇,新一代的左心室輔助器體積小,更適合女性使用,研究發現,接受左心室輔助器的男性和女性在生存率、心臟移植發生率、功能狀態或患者報告的生活品質方面並沒有比較低。目前統計至2024年,已有71例患者使用左心室輔助器來延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