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民進黨傾全力籌劃、推動一年半之久,更動員國家機器介入政治傾軋,但對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的大罷免仍以零比二十四+一的比數完敗,民進黨吃了一個結結實實的「大罷免,大失敗」。就台灣的未來而言,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懸殊,第二輪投票仍是勝負未卜;但當務之急是彌合選戰中遭到撕裂的台灣社會,把激越的抹紅、攻訐、衝突都拋在過去,別再傷害台灣。
台灣每經歷一次選戰,就要撕裂一次社會,已然是民主的悲哀,卻在內憂外患之際,又經歷一場可以不發生、也不應該發生的大罷免,讓好不容易休養生息的台灣社會,再次引爆更嚴重的撕裂,只能說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民主鬧劇。問題是,鬧劇落幕之後,誰來彌合社會傷痕?
必須說罷團、甚至曹興誠,只能算是這場大罷免的側翼,始作俑者還是賴清德、柯建銘,動機只是一黨、甚至一人之私,卻透過各種荒謬的包裝,包括莫須有的紅帽或雜質說,給予不正當的大罷免,一套又一套大而不當的理由,硬拗成冠冕堂皇的民主程序。罷團領銜者令人啼笑皆非的論辯,更讓人對台灣走了數十年的民主素養心寒,當年無數民主先進的血汗,無異白流。
這場荒唐鬧劇亂哄哄地的進行,在野黨和選民被迫參與演出,還必須比正常選舉更賣力,無論如何全民都是受害者,加害者竟是執政當局。鬧劇落幕後,卻更令人憂心一件事:興風作浪的民進黨,會不會見笑轉生氣,更傲慢、更跋扈?
儘管大罷免投票前,有不少重量級人物表態,然而選民面對荒腔走板的民主歪路,心中已有一把尺,更糟的是社會傷痕再度加深。誰來收拾這場鬧劇的殘局?解鈴還須繫鈴人。然而,賴清德因為大罷免民調滑落,台灣人民對執政的民進黨更加失望,總不能無厘頭地繼續橫衝直撞!
台灣現在至少有三大難題擺在眼前,內部更分裂、經濟更艱困、兩岸情勢更險峻,都由不得執政當局漠視。如果還是持續沉酣內鬥,尤其明年又有重要的地方選舉,這樣的社會氛圍不迅速彌合,台灣只會被自己打敗,無力重返榮光。
民主沒有勝利或失敗,只有對不對得起人民期望。大罷免轟轟烈烈,事實證明絕非多數人民所願,只是被迫綁架在裹著民主糖衣、卻是嚴重戕害社會的毒藥。越多的無奈在心,反撲的力道只會越大,這是任何執政者必須體會的大道理。
賴清德、柯建銘編導這場民主鬧劇,完全不得民心。賴清德從喊停團結十講,到勘災途中的民怨吶喊,不相信民進黨還能裝聾作啞。但如果他們當真變本加厲,更加無視民意踐踏民主,選民的忍耐是有極限的,接下來的正規選戰,恐怕就只能等著選民的審判,再嘗選民的辛辣抉擇。
台灣經濟面臨苦戰,民主卻被執政者惡搞,荒謬至極;選民在民進黨眼裡,已不是真正的頭家,而是可以挾持的選票,更顯得令人難受。台灣民主是無數先進血汗掙來的,一場大罷免嚴重倒退,這樣惡化的民主更讓人民懷疑,司法已經變質,民主成果怎能一場空?這是包括執政者在內的所有政黨與政治人物必須深刻省思的問題。
台灣社會再次嚴重受傷,撕裂淌血傷痕的執政者,更有義務彌合,難不成要人民「唾血自乾」?如果民進黨更傲慢、更跋扈,換來的恐怕不只是選民的反撲,更多的人民與企業恐怕選擇出走;窮得只剩阿里山的台灣,是民進黨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