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籲納預防政策核心 偏頭痛 中風 青年健康隱形殺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其中7成為18至50歲主要勞動人口,女性GDP損失是男性兩倍。偏頭痛與中風成青年健康隱形殺手,專家籲納入預防與治療政策核心。

成大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指出,根據德國WifOR研究機構推估,偏頭痛每年對台灣造成相當於GDP 2%的生產力損失,經濟衝擊甚至超越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勞動力影響尤鉅。

偏頭痛也伴隨更高的心理健康風險,應列為公共健康優先議題。近來臨床建議指出,若每週發作一次以上或每月頭痛超過4天、影響生活,或止痛藥效果不佳,應盡早接受神經專科評估,啟動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反覆發作與失能風險。

歐凰姿呼籲政府,將偏頭痛納入健保給付與預防性治療體系,降低青壯年因病失能與離職的風險。

此外,中風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指出,台灣每年新增3萬至5萬名患者,平均每18分鐘有1人罹病,每44分鐘有1人因此失去生命。另4成病人半年內會出現肢體痙攣恐釀失能,每5名失能有1名會癱瘓長期臥床,且10名中風患者有7人無法回到原來工作崗位,1年更需至少50萬以上照護費用。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每年新增中風人口中有15至20%是45歲以下的青壯年,但多數民眾對症狀辨識不足,加上部分院所因人力與制度限制,無法於黃金時間內完成取栓手術等關鍵處置。湯頌君建議,應擴大溶栓藥物使用可以幫助降低青壯年中風失能率到10%以下,強化區域型醫院的急性期處置能力,並於職場端落實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危險因子的篩檢與健康促進。透過臨床、社區與職場三方並進,將有助於降低中風帶來的長期失能與家庭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