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7歲小穎先生(化名)從青春期開始,就跟兄姊一樣,身上反覆長出痘痘並流膿,拖了20多年才確診為家族性化膿性汗腺炎。前後歷經超過10次手術後,終於在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病灶大幅減少、幾乎無痛。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皮膚外科主任趙曉秋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發炎性毛囊疾病,是皮膚科門診治療最棘手的疾病之一。
健保接軌國內外治療指引,自7月起給付生物製劑,預估將可協助至少500位中重度化膿性汗腺炎病友,從發炎源頭有效控制病情,不僅降低復發風險,還有機會減少手術治療的需求。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解釋,青春痘主要分布在臉部、胸部、背部等皮脂腺密集的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而化膿性汗腺炎則好發於腋下、頭皮、臀部、腹股溝、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與女性乳房下方等頂漿腺集中或皮膚摩擦頻繁的部位,不僅會出現疼痛性結節、膿瘍、竇道與瘻管等大範圍病灶,且短短6個月內就可能反覆發作2次以上。
在台灣,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20歲前後的年輕族群,男女發病比例約為6比4。其確切致病機轉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認為遺傳、抽菸與肥胖等是危險因子。化膿性汗腺炎具反覆發作特性,亦可能增加罹患多種共病的風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脊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憂鬱與焦慮等問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保健及外科主任廖怡華指出,化膿性汗腺炎係因身體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雖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治療,達到減少病灶疼痛、避免疾病惡化、復發及進展,同時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
據臨床診療共識建議,對於中重度患者,若經接受全身性抗生素治療12週後仍無明顯改善,應評估使用生物製劑,並視個別情況搭配外科手術治療。
臨床研究指出,中重度病友接受4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約有4成病友症狀顯著改善,且高達7成5的病友在治療期間未出現疾病惡化或爆發。另有研究顯示,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4個月內,需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比例低於4%,顯示生物製劑在控制發炎及降低手術需求方面具有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