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高溫曝曬下,戶外勞工除健康須受關注外,生產力也在默默流失。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勞工高溫環境下工作,平均生產力恐減少百分之二十九至四十一點三,尤其輕度工作者損失更可能過半。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龍世俊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透過實測雙北戶外勞工的環境熱壓力,並推估生產力損失,近日研究登上國際期刊《自然─城市》。
研究團隊於二0一六年至二0一八年間挑選雙北地區十個建築工地共一0一名營建工人,讓工人佩戴由中研院資訊所設計的小型感測器,記錄氣溫、相對濕度、太陽輻射與風速,並換算成熱壓力指標。結果發現,在建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熱壓力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龍世俊表示,研究團隊將台灣實測數據套入國際實驗室公式來換算生產力損失,分別換算輕度、中度及重度工作者的生產力損失;結果發現,勞工平均生產力減少百分之二十九至四十一點三,代表勞工在高溫條件下的工作產出可能會減少,或是接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其中,輕度作業勞工的損失反而高於重度勞工。研究顯示,輕度勞工的平均生產力減損約四成,最高值更達百分之五十點一;而中、重度勞工則落在約百分之三十九至四十。
龍世俊指出,輕度作業如泥作或焊接,往往是在無遮蔭的曝曬下長時間操作,因為僅有手部動作,工人可能覺得不算太累而忽略休息。而從事搬運或推鋼筋車等重度勞動工人,因為身體會感受強烈疲勞,反而會主動停下休息,生產力損失則較少。
不過,龍世俊示警,這份研究的重度工作者都是本國籍勞工,但實際在工地從事大量重度工作的多為移工,若納入計算,損失恐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