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友善兒童空間不拆了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台大兒童醫院3樓友善兒童空間傳出將拆除,改作成人醫療使用,引發兒童醫院變質議論。院方15日澄清強調「不會拆除」,是因要成立專門兒童心智病房而暫時使用,未來將復原。 台大兒童醫院在2014年揭牌,成為台灣首家正式營運的兒童醫院,寫下兒童醫療里程碑。然而,台大兒醫心臟科主治醫師陳俊安日前在臉書粉絲專頁「兒童心臟會客室:聊聊孩子們的心事」發文透露,院方決定拆除(後更正為改裝)3樓的「生理檢查區」,暫時挪給成人科醫療業務使用。陳俊安在文中表示,感謝當年瑞信兒童基金會的贊助與規劃,「讓這裡成為全台灣兒童友善醫療的代表性地標。」還提醒最近會路過兒醫的民眾,不妨晃到3樓,照相留下紀念。 此消息一出掀起網路討論,紛紛喊話「不要為了大人的門診,而捨去兒童溫暖幸福的待診環境」、「這後續會改回來嗎?要不然失去兒童醫院的本質了」。 對此,院方15日發出聲明澄清,由於要成立專門的兒童心智病房,因此暫時使用兒醫3樓空間,原先的裝置藝術及空間不會有任何拆除及破壞。

Read More

4旬司機有菸癮 開車手腳麻木 腦幹出血搶命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偉裕指出,患者腦幹出血幸運救回一命。 (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一名40多歲的壯年男子,日前開車上班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手腳逐漸麻木沒力氣,馬上停車自行叫救護車送醫,檢查發現竟是腦幹出血,處置後立即轉入加護病房治療,醫師說,腦幹出血致死率極高,但患者非常幸運,搶在黃金期救治,逐漸康復後還能行動自如,是很罕見的個案。 大甲李綜合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偉裕表示,患者開車開到一半,自述突然肢體無力、頭痛、頭暈、冒冷汗,送到急診室時意識還清楚,檢查後發現是腦幹出血,馬上轉入加護病房,由於出血量不多,先針對血壓、腦水腫、腦壓進行藥物控制與治療,避免後續可能有腦血管再爆裂。 「腦幹出血10位患者有9位會致死,剩下一位恐就是植物人或重殘癱瘓。」李偉裕說,患者住加護病房期間,擔心恐怕會有「腦血管未爆彈」,用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進一步檢查,還好沒有發現有其他的動脈瘤,不過,因為腦幹出血幾乎沒有事前徵兆,因此,建議患者在出院後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也要避免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過大,更要注意控制血壓。 男子透露,自己擔任貨運司機,工作至少近16年,菸癮逾20年,由於開車要提振精神,經常一天就抽30支菸,好幾次開車途中精神不濟偶爾不小心打瞌睡,差點就撞車,但驚醒後精神就來了。公司有固定幫員工體檢,上個月也才收到體檢報告,看到自己有血壓高也不以為意,其他紅字也覺得沒關係,飲食也沒有做調整,小孩喜歡吃炸豬排,便陪著對方吃,沒想到卻導致自己腦幹出血。 男子坦言,檢查後得知是腦出血,非常的害怕,彷彿「天都黑了。」因為自己是家中經濟支柱,擔心會影響到家庭。「我很擔心我怎麼了,無法陪伴小孩長大,小孩很小才念小三。」康復後回家第一件事情便是戒菸,同時調整自己的作息,每天一定要睡眠充足,更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與小孩,「我寧願錢少賺一點,也要健康的陪著孩子,看他們長大。」 李偉裕指出,腦幹是人體重要的生命中樞,控制著呼吸、心跳、血壓等重要生理功能,萬一腦幹部位發生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幹組織,導致腦幹功能受損的疾病,病情通常非常嚴重,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除了外傷、受到撞擊、腦血管畸形外,罹患高血壓是主要的發生原因,因此,建議民眾要控制血壓也避免壓力過大,定期健檢了解身體異常,才能遠離疾病。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雄風絕唱,冰火兩重天——我讀《蘇東坡大傳》

文/劉德明 畫/蕭明輝 很早就看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朋友寄來劉傳銘的《蘇東坡大傳》,本來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仔細讀完卻有不同的感受。林語堂是文學家,也是生活大師,林語堂是蘇東坡崇拜者,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主要在介紹蘇東坡這個文學大師與生活大師,對於歷史考據並不謹。相對地,劉傳銘教授是北京文化歷史學者,劉傳銘《蘇東坡大傳》雖然主要仍參考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脈絡與內容撰寫,但由於有更多的文獻可以參考,劉傳銘可以更鉅細靡遺描述蘇東坡的時代與交往生活細節,習慣林語堂的寫意描述的讀者可能不習慣劉傳銘的細節描述,認為過於瑣碎。但我覺得劉傳銘的著作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有力註解,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正文輕快,但劉傳銘的著作腳注清楚,考據詳實,更有對北宋大時代與當時典章制度的討論,一起閱讀可以相得益彰! 一般作者都著重於蘇東坡的文學與生活大師屬性,但劉傳銘的《蘇東坡大傳》則強調蘇軾是:「扳道工!」劉傳銘強調蘇軾是一位改變中國歷史列車方向的人。從公元九六○年至一一二七年,北宋歷時一百六十七年,三次流放,三起三伏。當經歷了烏臺詩案,跨過了御史臺監獄死亡門檻的人來到黃州,蘇軾才變成了「東坡」。 《蘇東坡大傳》上集主要內容由三蘇入京趕考寫到蘇軾開始流放生涯,主要集中描述北宋當時的政治與王安石變法引來的黨爭,尤其對三蘇與王派的恩怨有詳細敘述。一般讀者可能對此並不感興趣,但也因為有廟堂之上的折衝經歷,到廟堂之下的蘇軾才能寫出了淒風苦雨的〈寒食詩〉,才能寫出了「二賦一詞」的雄風絕唱,經歷了冰火兩重天,才會有真正體會生命「歡樂頌」。這一切雖是難分幸與不幸,於家國是開啟了「流放文學」的先河;於他個人,則是開啟了「流亡政治」,即踐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新天地。 扳道工(SWITCHMAN)是鐵路上人工岔道路口更改火車行進道路的人,劉傳銘說蘇東坡是一位改變中國歷史列車方向的「扳道工!」可能有些人會不同意。因為通常能流傳千古的有三種人:改變歷史方向的政治人物、改變宗教信仰的一代宗師、改變思想方向的大思想家。蘇東坡並非改變歷史方向的政治人物,也非創立宗派的一代宗師,更非引領思潮的大思想家,但蘇東坡可能是中國歷史上被後代的中文讀者最喜愛的文學家與歷史人物,還想不出有哪位歷史人物與作品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與推崇。 年輕時我就特別喜歡蘇東坡,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愛好,都喜歡吃美食,喝美酒,尤其喜歡蘇東坡不做作,讚賞美女的恰到好處。年紀漸長我更欽佩他瀟灑豁達的精神與隨意的生活熊度。「此心安處是吾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東坡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屢屢被貶官流放。但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用自己的能力,來造福當地百姓。《蘇東坡大傳》下集由蘇軾下放杭州開始寫起,他喜新不厭舊,原來是流放,但卻愛了杭州忘了故鄉眉州,《大傳》下詳細描述蘇軾被貶官在杭州時,如何與當地文人雅士和尚往來,如何關心民間疾苦發放大米,藥材,來救治當地受災百姓。如何修築了堤壩,解決了杭州的水患,又讓風景秀麗。後來他被發配到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島),《蘇東坡大傳》說剛開始蘇軾忐忑不安渡瓊州海峽來到六無之地,蘇東坡在海南島過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陷入了困境。但是,他樂觀的心境,為他開出另一條大路出來,蘇東坡曾說過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天底下沒有一個人不是好人。他和當地的讀書人、村婦匹夫在一起,沒有高低之分。與他們閒談時,他常常席地而坐,聽他們講話。 當時,晚年被貶海南的蘇東坡,原以為要老死在當地了,不料卻遇上愛戴他的海南島人民,他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原本是被貶的,後來卻是他最大成就,人生哪是表面看來的那樣?別人可以害你,但自己卻可以創造環境。 在這無肉無書無友的海南島,蘇軾開始交朋友、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向蘇軾問學,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下來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蘇東坡對海南文化的影響巨大,開了當地文化教育的先河。蘇東坡還沒到海南島之前,海南沒有出過科舉成功的讀書人。他來海南島後,培養了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第一位進士符確,此後,在科舉考試中屢有斬獲。這不能不歸功於蘇東坡對海南教育的巨大貢獻。說蘇軾是海南島中國文化的「扳道工!」也許並不誇張。 但我們最佩服蘇軾的應該是他似井噴一樣的詩詞才華,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也有人曾說:每個中文讀者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風雨,卻依舊泰然處之。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這份豁達和修養,讓我們這些後來人,不由得一讚三嘆。年少時在中學國文課本的讀到〈念奴嬌‧赤壁懷古〉熱血彭湃壯志不已,至今仍會背誦,我不只喜歡蘇軾優美的詩詞,更欽佩他生活與詩詞表現出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中年時全球遊蕩常想到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目前最喜歡的則是〈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  吟嘯且徐行。竹杖芒   鞋輕勝馬,誰怕?一蓑  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  吹酒醒,微冷,山頭斜  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  瑟處,歸去,也無風雨  也無晴。   感謝劉傳銘的《蘇東坡大傳》,把蘇軾的一生根據現有的文獻最忠實的呈現給讀者,讓我們去讚嘆去驚訝去開懷去感動去學習也去回味蘇東坡的時代與燦爛的一生!

Read More

奇美院內中風緊急護理師 救治381名患者

  若無法完成微笑、手舉高、說你好等動作,可能就是腦中風早期症狀,需立即撥打119急救,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奇美醫前收治一名51歲男性蜂窩組織炎患者,該男子患有糖尿病及末期腎病,需長期接受透析治療。男子前透析後下床量測體重時,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奇美護理人員察覺異狀,隨即通報中風緊急應變小組救援,經注射血栓溶解劑與顱內動脈取栓術治療順利康復,出院後無任何功能障礙。 奇美醫護理部神經內外科病房副護理長黃喬伶表示,腦中風發生黃金搶救時間只有3小時,奇美醫自109年起積極推動「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制度,如病患出現語言不清、單側肢體無力、嘴角歪斜等疑似症狀,「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便會立即動員,讓中風患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該制度是奇美醫重要的中風應變創新措施,快速反應機制能有助提升中風急救的效率,即便非神經內科病房患者,也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排除黃金治療時間延遲的障礙,有效達成零後遺症康復目標。 黃喬伶指出,院內中風緊急應變護理師均通過急性中風識別與流程管理訓練,並具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腦中風量表(NIHSS)評估能力及再灌流治療中藥物的技術性給藥方式,除了能支援臨床急救,亦能串聯各科醫療團隊,縮短溝通斷點、提升流程效率及覆蓋率。自中風緊急應變小組成立以來,已成功救治381名住院期間突發中風的患者。 中風並非神經科病房病人專屬,但只要能即時識別、快速反應,就越能提高病人康復機會!奇美醫腦中風中心總幹事暨護理部督導王維那強調,在中風緊急應變制度下,每一個病房都有可能成為中風即刻救援的起點,未來奇美醫也將持續擴大應變體系訓練能量,讓全院急救安全網守護更多患者。

Read More

乳癌血癌患者取卵 補助7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支持與協助癌友保留未來生育希望,並減輕罹癌者進行生育保存療程之經濟負擔,自114年9月1日起,衛福部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初步先針對具我國國籍之18歲至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預估首年將有600位癌友受惠。 國健署表示,補助額度,女性取卵療程每次補助上限新台幣7萬元,男性取精處置保存每次補助上限8000元;若實際支出金額未達補助金額上限者,則依照該次療程的實際支出金額,給予補助。每人一生至多補助2個療程。 國健署指出,民眾在接受癌症等疾病治療時,可能面臨導致生育機能下滑或喪失之醫療處置,然而,若年輕癌症患者能夠在接受治療前,了解自己的狀況和需求,事先採取合適的生育保存對策,等完成癌症治療後,可依據個人身體狀況,規劃未來的生育計畫,幫助年輕的癌友可以達成為人父母的願望。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癌別,每年新發患者約2萬名,且持續以每年5%到7%成長率在增加,不到40歲患者約1成;卻僅約1成患者有機會在治療後仍完成生育願望,過去就算使用停經針,也僅增加1成機率,凍卵則可提升到4成。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血癌患者要做骨髓移植前,必須先做非常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把骨髓全部清空,這過程也會嚴重傷害患者的精卵細胞,導致喪失生育的能力,盼透過此方案,許病人一個未來。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呼籲,罹患乳癌或血液癌民眾,務必與醫事人員仔細討論癌症治療是否可能造成生殖機能下滑或喪失、癌症治療程序之急迫性、生育保存對癌症治療程序的影響等,經評估身體狀況後,再決定是否接受生育保存。進行生育保存後,亦應依醫囑接受癌症治療。

Read More

長者耳背險釀火災 速評估戴聽覺輔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你家長輩是否曾因聽不到水壺燒開聲音、差點引發火災?或是家中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其實這是隨著年紀增長,產生退化性聽力損失,聽損不僅會讓長輩因聽不清楚家人朋友的交談而產生嫌隙、影響人際社交互動,降低生活品質,更與失智症風險息息相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65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聽力損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功能退化問題,聽力受損會產生溝通困難,更傾向於避免社交、減少與外界互動,不但產生孤立感,大腦也會缺乏刺激,增加認知功能的衰退,因此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JAMA Neurology期刊即指出,重度聽力損失者,其失智症風險增加約4.94倍,不可不慎! 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搓手聽篩法」可說是相當簡易的初步聽力篩檢方式,透過是否能聽到搓揉手指發出的微弱聲音,即可粗略評估一個人的高頻聽力狀況。 聽損雖不可逆,但只要及早進行聽力評估,配戴聽覺輔具,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如發現長輩有聽力健康疑慮,建議尋求專業聽力評估,協助守護長輩聽力健康。

Read More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變熊貓眼

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說明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及治療方法。 (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孩子總是感覺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經常在課堂上走神,家長們可能會誤以為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或是缺乏動力。不過醫生提醒,這樣的情況也有可能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 南投一對分別為13歲、8歲的兄妹,近期晚上睡覺時不僅打鼾聲大、張嘴呼吸,而且妹妹還經常突然驚醒,像是喘不過氣來。晚上睡得不好,白天也精神不振,媽媽帶至衛福部南投醫院就醫。支援南投醫院的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診治後,建議進行雙側下鼻甲微創手術、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結果孩子們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白天也變得精力充沛,媽媽笑說,兩個孩子終於擺脫了「熊貓眼」。 賴文森解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的軟組織肥厚造成阻塞,常見的部位在鼻腔、鼻咽、口咽,導致孩童在睡覺時經常出現呼吸停頓或氣流減少的情況。一般的症狀包括打鼾、呼吸暫停、張口呼吸和夜驚。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進而造成白天過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影響生長發育及顏面骨的改變。 賴文森強調,與成人不同,兒童的睡眠問題往往不容易被發現,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常賴床,常被解讀成孩子睡眠習慣不好,其實潛藏著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可能性。

Read More

〈中華副刊〉折疊時光

■馬駿斐 指紋在相框背面發芽時 我正練習將黃昏疊成一只紙船 這些年抽屜裡囤積的日子 突然開始模擬潮汐 老掛鐘的咳嗽卡在十七點三十 你留在窗臺上的茶漬 正以魔術的速度向杯底穿透 而秒針在一件舊毛衣上編織 捕捉那些懸而未決的年輪 相冊裡的雪始終不肯融化 沙漏被一片銀杏卡住 遺漏的幾點日子 在一方淺紅的郵戳上生根 折斷的老唱片劃傷傍晚的天空 地平線上流出 一道琥珀色的大河 河水中有人在對折一張船票 把離別折成四射的佛光 當月亮從折痕滲出它的蒼白 整座城市的昨天開始向右側傾斜 成為一紙透明的 標本 藤蔓在牆縫裡編織循環往復的永恆之環 候鳥在雙層玻璃裡不停飛翔 母親的毛衣針生長成一片竹林 穿透所有 未曾寄出的清明 現在該打開你掌心裡的那只紙船了 歲月的潮汐正漫過我們未曾拆封的地址 風帆深深的折痕展開時 漏出了整個銀河的骨裂聲

Read More

嬰兒脊髓肌萎症防治 8成獨坐超過5秒

高醫與全球10國醫療中心攜手合作的跨國研究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高醫是全台唯一參與機構。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在罕見疾病防治領域再創國際佳績,在一項針對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的跨國臨床試驗中,高醫團隊作為全台唯一參與的研究機構,與全球10個國家的醫療中心共同合作,研究成果15日榮登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展現台灣在國際罕病研究領域的專業實力與重要影響力。 該研究自2019年起於全球11個國家進行,包括美國、英國、比利時、澳洲及台灣等,共納入26名出生後6週內、經基因檢測確診SMA且尚未出現症狀的嬰兒,接受每日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 治療並追蹤24個月。結果顯示,完成追蹤的23名嬰兒全數存活且無需依賴永久呼吸器或鼻胃管;91%能自行坐立、站立甚至行走,其中SMN2 基因兩個拷貝且尺神經複合肌肉動作電位至少1.5mV的嬰兒有80%在一年內達成「獨坐超過5秒」的重要里程碑。整體過程未出現嚴重副作用,顯示此療法在病程早期介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另外,高醫團隊與合作夥伴推動的SMA新生兒基因篩檢5年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孤兒罕見疾病雜誌,成為全球罕病防治的重要參考。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SMA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遺傳退化性神經肌肉疾病,因SMN1基因變異導致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退化。嬰兒型SMA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病程可能迅速惡化導致肌肉無力、呼吸衰竭,甚至有80%在兩歲前死亡。 SMA是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病之一,傳統治療多在出現症狀後才介入,往往無法挽回已退化的運動神經元;本研究首度證實,於症狀出現前即開始口服SMN2基因剪接調節劑Risdiplam,可有效避免或延緩病程發展,並大幅提升發育潛力,接近正常兒童的成長狀況。 高醫教授鐘育志指出,這項成果為全球SMA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也再次突顯SMA新生兒基因篩檢政策的重要性;根據2021年全球調查,152個國家中僅9國提供SMA新生兒篩檢,當年台灣是唯一推動全國性SMA新生兒篩檢並提供藥物治療的國家,至2023年已有31國建立篩檢制度,但僅涵蓋全球7%新生兒。 鐘育志指出,台灣自2017年起率先實施全國SMA新生兒基因篩檢,並為確診嬰兒提供藥物治療成為全球防治SMA的重要典範。目前針對SMA的3種主要治療藥物包括每日口服Risdiplam、髓鞘內注射的RNA藥物 Nusinersen,以及一次性靜脈注射的基因治療Zolgensma,已證實在出生6週內治療均能顯著改善尚未出現症狀的SMA嬰兒臨床預後,顯示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變病程的關鍵。

Read More

〈中華副刊〉桐雪記事

■林政武 記得那一年,我是在清明雨後抵達三義的,空氣中還懸著未散的水霧。木雕街的青石板被雨水沁成深褐色,某間作坊裡傳來篤篤的刨木聲,細碎的木屑從門縫飄出,竟與巷口那株油桐樹紛揚的白瓣混作一處。老匠人戴著玳瑁眼鏡,正將整塊香杉雕成鯉魚銜蓮的燭臺,木紋裡沉睡的松脂氣息與窗外飄來的桐花清香在晨光裡靜靜交纏。 沿著南庄溪往蓬萊村走時,潺潺水聲裡忽然摻進搗衣的節奏。溪畔石階上,幾位包頭帕的婦人正在漂洗藍染布,她們將絞纈過的布料浸入水流,靛藍的漣漪中便開出白色的油桐花紋。「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最年長的婦人撈起一匹正在氧化的布,「把油桐葉汁塗在不想染藍的地方,就像把春天留在布料上。」 午後在獅潭茶亭歇腳,炭爐上煨著的陶壺噗噗冒著熱氣。賣茶的老伯從錫罐舀出茶葉,竟有幾朵曬乾的桐花混在其中。「早年茶樹還沒長成時,我阿婆都摘油桐花苞焙茶。」他斟出的茶湯泛著蜜金色,蒸騰的熱氣裡浮動著山林的氣息。茶棚竹簾外,整座山谷正在飄落細雪般的花瓣,遠處聖衡宮的燕尾脊在花雨中若隱若現,恍如懸在雲端的蜃樓。 行至客家大院時日已西斜,九降風掠過庭前百年油桐,將雕花窗櫺上的光影搖碎成滿地跳銀。我撫過正廳門楣的「衍慶堂」匾額,指尖忽然觸到凹凸的刻紋——牡丹纏枝的浮雕間,竟藏著朵朵五瓣桐花。管家婆婆笑著說這是建造時的巧思:「客家人過番打拚,總要在新家園種油桐。花開時像落雪,提醒子孫莫忘原鄉的霜。」 暮色漸濃時,我站在龍騰斷橋的殘垣上。緋紅的晚霞浸染著磚拱,鐵軌縫隙間鑽出的油桐幼苗在風中輕顫。一列橘色莒光號從山腹隧道呼嘯而出,車窗反射的夕陽碎片與漫天飛花交織成金色的雨。當年因地震崩塌的橋樑,此刻卻被柔白的花瓣重新縫合,就像客家人總能用記憶的絲線,將離散的歲月織成新的圖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