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刑事警察局針對今年上半年的詐騙案件進行統計,十六日公布盛行的「假檢警」詐騙手法,總計發生二千七百十三件,造成財物損失高達五十三億一千一百六十二萬餘元。數據顯示,此類案件被害人特徵明顯,其中女性被害人數量為男性的兩倍,而年齡五十歲以上的女性更占總數約五成二,成為最主要的受害族群。刑事局提醒民眾若接到任何要求核對身分的陌生來電,應立即視為詐騙,切勿輕信。
刑事局分析,假檢警詐騙案的平均財損金額將近兩百萬元,對民眾的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從職業分布來看,退休人士及家庭主婦合計約占被害人的三成七。詐騙集團在冒充機構方面,以戶政事務所的名義最為常見,占了兩成三;而在交付款項的方式上,要求被害人交付金融卡則為大宗,占了五成七。
為有效預防民眾再遭此類手法詐騙,刑事局已攜手相關政府單位,展開公私協力合作。鎖定高風險族群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場所,例如醫院、診所、藥局、大賣場、便利商店及美容美髮店等區域,利用場域內既有的電視牆與廣播設備,插播反詐騙宣導資訊。
刑事局再次強調,執法與司法單位絕不會透過視訊等通訊媒體製作筆錄,法院更不會以任何名義通知監管民眾帳戶。民眾若在電話中聽到「證件遭冒用」、「偵查不公開」、「帳戶涉洗錢」、「加LINE定時回報」、「監管帳戶」或「繳交公證金」等關鍵字,或是對方聲稱可協助轉接至一六五專線、銀行、地檢署或法院,皆為詐騙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