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消化不良是一群症狀,也是由不同的疾病所引起。它通常指上腹痛、悶脹、惡氣、惡心、溢酸、心灼熱感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都跟飲食有關,因此就被歸類為上消化道的問題。
消化不良症(英文稱為dyspepsia)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可以找到結構上的異常與明顯病因的疾病,常見的有胃十二指腸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藥物引起的問題(如消炎止痛藥、酒精等),其次有膽道疾病、胰臟炎等,較少見的有惡性腫瘤、代謝性及某些特發性疾病;第二類是無法找到明顯結構上異常或其他病因者,這些又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又稱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症」,其症狀可分三大類型。第一類是類潰瘍型,以上腹痛為主;第二類是蠕動異常型,以悶脹、惡氣、易飽足感為主;第三類為類逆流型,以溢酸、反芻、心灼熱感為主。它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大部分的醫師在此類症狀持續3-6個月以上才診斷為此症。其成因為上消化道(主要為胃與十二指腸)的功能失調,可能為蠕動的協調不好,可能為腸道對胃酸、膽汁、壓力等敏感度增加。這些功能的失調可能起因於個人的體質或心理因素,或是外在的影響如生活壓力、飲食不正常及某些食物等。 中醫治療消化不良,臨床症狀如有胃脹,常以回逆散、保和丸改善腸胃蠕動和消化,若胃鏡檢查發現潰瘍,可以安中散、半夏瀉心湯,加減白芨、蒲公英、丹參、延胡索治療潰瘍性疼痛。若有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現象、心灼熱感,可以海螵蛸、貝母、旋覆花、代赭石治療,單味藥如山楂、陳皮、麥芽、穀芽、雞肉金都有助於食滯消化。消化不良常會反覆發生,平時保養可以四君子湯加減麥芽、雞肉金、烏梅為主,健脾胃幫助消化。飲食避免油炸、太辣、太刺激性的食物,三餐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生活規律、不要過勞或壓力太大,避免熬夜及適度運動。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效果更好。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