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慢性熱傷害 中醫針藥可調理

中醫師唐佑任說,透過針灸與中藥調理可預防慢性熱傷害。(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42歲上班族李小姐,長期在烈日通勤與冷氣房辦公的環境下,加上近日全台氣溫屢屢飆破35度,加以常喝杯冰涼手搖飲,出現頭痛、肩頸緊繃、全身沉重與手指無力、突然天旋地轉等症狀、經醫師診斷患者源於「慢性熱傷害」,醫師透過針灸與中藥調理,協助改善血液循環,並提醒要調整作息、避免過度依賴冰飲。治療幾週後,李小姐頭痛僵硬跟身體的倦怠感明顯改善,工作效率與睡眠品質也逐漸恢復。

嘉榮傳統醫學科唐佑任醫師表示,喝冰飲或吃冰水果消暑,雖然口感冰涼,但核心體溫並未真正下降,反而因血管收縮、腸胃蠕動減慢,使體內熱氣不易排出,甚至造成消化不良。

唐醫師指出,台灣夏季高溫又高濕,人體排熱主要依靠汗液蒸發,但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毛孔收縮、汗液難以蒸散,熱氣被「鎖」在體內;加上室內外溫差大,頻繁進出冷氣房時,身體反覆調節溫度,更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出現肩頸僵硬、頭暈、疲倦等症狀。

唐醫師說明,預防暑熱可從生活著手,平日多飲用25度以上常溫水,幫助身體自然調節體溫,避免長期依賴冰飲,造成血管收縮、腸胃蠕動減慢。另搭配規律運動與作息調整,能夠大幅降低慢性熱傷害風險。

平日可透過刮痧促進身體散熱,使用時搭配食用油或紫雲膏等潤滑劑,減少皮膚拉扯。刮痧建議在白天、通風良好環境進行,因為身體打開經絡、熱氣開始散發,若在冷氣環境下,易將寒氣鎖在體內,影響熱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