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掛燈籠 「照路」到「避邪」的農村智慧

 

農曆七月嘉義東石村落掛燈籠,但隨著時代演變,此獨特的百年傳統正面臨消失危機。(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農曆七月在台灣民間俗稱「鬼月」,自古便流傳著「鬼門開、好兄弟出遊」的信仰。每逢此時,早期農村常見家家戶戶在屋簷下掛起紅燈籠,對現代人來說或許只是傳統習俗,但在農村社會裡,卻蘊藏了深厚的文化意涵。

耆老指出,昔日普度燈製作材料為斗笠、燈泡、綠竹、黑芝麻桿與簡易插香座等,黑芝麻桿代表五穀豐收,綠竹有避邪作用,斗笠保護油燈,不被風雨吹雨淋。

耆老說,燈籠最直接的功能,就是「照路」。七月初一鬼門開,傳說祖先與遊魂會回到人間。燈籠的光亮象徵一盞明燈,為祖靈指引方向,避免他們迷路或誤入他鄉。尤其在早年農村道路昏暗、夜裡少有燈火,屋簷下懸掛的燈籠,就像是「回家的門牌號碼」,讓祖先能安心回到子孫身邊。

其次,燈籠也有「迎祖先」的意味。許多農家會在燈籠上書寫姓氏或堂號,不僅是標記家族,更像是一種「家門的邀請函」,表示後代已備妥香火供品,恭迎祖先返家。這種慎終追遠的舉動,反映了農村社會對祖靈庇佑的高度重視。

再者,光明在民俗文化裡具有驅邪作用。農曆七月被視為陰氣較重的時節,懸燈除了迎親祖,也能防止孤魂野鬼誤闖家宅。農人相信,有燈光守護,家裡就能避開不必要的驚擾,保佑一家平安。

今日,在都市化進程下,屋簷掛燈籠的景象已不多見,但在一些傳統農村或廟宇祭典,仍能看到這份習俗被保留下來。它提醒我們,先民面對未知與自然的態度,不只是敬畏,更是透過智慧與儀式,尋找心靈的安定。

從「照路」到「避邪」,一盞燈籠承載了早期農村對祖先的思念、對家族的守護,也照映出台灣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