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兒童拇趾外翻:特色與治療原則

■李易儒

「拇趾外翻」顧名思義就是腳的第一蹠骨往內偏斜,大拇趾骨頭往外向第二趾歪斜,造成第一蹠趾關節處會明顯突出,而大腳趾擠壓到第二趾的現象。因為外觀明顯,因此在兒童骨科門診常常會有家長看到就帶小孩來檢查。與成年後發生的拇趾外翻不同的是,因為孩子的骨頭還在發育中,變形的速度往往更快。

拇趾外翻和遺傳有很大關係,家裡長輩有此病史,孩子得到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從解剖結構來看,拇趾外翻從第一與第二蹠骨的夾角(蹠骨間角)正常約9度,若超過11度即可見明顯歪斜,而蹠骨與近端趾骨的夾角(拇趾外翻角)正常不超過15度,大於20度即可視為拇趾外翻。此外,兒童還需要檢查遠端蹠骨關節角(DMAA),若出現大於15度以上的變形,表示先天關節面就有出現歪斜現象,這點與成年後出現的拇趾外翻有所不同,在影像檢查時需要特別注意。

除了骨頭結構與排列異常之外,拇趾外翻後會同時影響肌腱的排列,原本順著骨頭走向的肌腱,會因為外翻變形而偏向骨頭內側,這就好像弓弦拉著彎曲的弓,或像是把控制馬的韁繩一直拉同一邊,而不是左右邊同時用力,馬頭自然會被拉歪。長期下來,會影響孩童大腳趾的用力情況,引起肌肉痠痛或足底不適。

由於骨性結構異常合併肌腱不平衡,因此拇趾外翻一旦出現就是一輩子的事,不會自行改善,甚至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加重變形,即使使用坊間所謂的矯正或撐開的輔具,也只是延緩病程的進展而已。初期大部分孩童不會感到不適,有時候鞋子太緊或太窄會造成局部壓迫而紅腫疼痛,因此鞋子選擇是很重要,盡量避免穿尖頭或高跟鞋,注意楦頭寬度,以及鞋墊支撐性,才能避免疼痛不適。

美觀並不是骨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的要件,但若是孩子已經出現明顯變形且伴隨局部疼痛,第一蹠趾關節處長期摩擦造成皮膚增厚、紅腫甚至形成滑液囊炎(bunion),影響穿鞋、運動與日常生活,則可以考慮採取手術矯正。手術一般需要截骨矯正,把歪掉的骨頭切開重新排列,再使用金屬或生物可吸收之釘、螺絲或特殊鋼板固定。軟組織部分會切除發炎的滑液囊,再把內外側關節囊、肌腱韌帶的鬆緊做調整使其平衡。若是年紀較小的病患,截骨方式會避開生長板,也可利用導引生長的微創方式,利用螺釘抑制單側生長板,利用其生長過程逐漸矯正變形。因此手術方式沒有固定,需同時評估嚴重度、影像評估需截骨矯正的角度與部位、病患年紀、運動強度,才能討論出最適合的手術方式。手術後一般需要石膏護木或特製鞋保護一段時間,等待骨頭癒合再逐漸恢復走路與運動,通常即可恢復健康足型與活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