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不只是長者最常被忽視的健康隱形危機,若未及早發現,恐導致營養不足、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
門諾基金會在玉里區域中心與花蓮總會舉辦「一一四年進食與吞嚥照護專業初階人才培訓工作坊」,邀請高雄市小港醫院副院長暨咀嚼吞嚥機能重建中心執行長馮明珠,以及中心組長趙嘉玲授課,共有一百位居服員、送餐督導等第一線人員參與,藉由深化專業,幫助更多長者能「好好吃飯」。
門諾基金會指出,課程聚焦咀嚼吞嚥障礙的認知與照護,協助照顧者能在服務現場及早辨識長者進食困難,預防吸入性肺炎及其併發症,同時強調口腔清潔與咀嚼吞嚥復能的重要性。
透過專業培訓,學員不僅習得評估與篩檢技巧,更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簡單可行的訓練方式,幫助長者維持咀嚼與吞嚥功能,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馮明珠表示,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美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是我們推動的目標。她指出,這樣的培訓能深化第一線人員的專業能力,並進一步將正確的照護觀念帶進原民、離島與資源較少的偏鄉,實踐健康平權「共創無鼻胃管人生,守護由口進的幸福,讓長者享有飲食的尊嚴。
馮明珠強調,在居家服務的日常裡,照顧者最常遇到長者「咬不動」,於是將餐食切碎、煮軟或打成果泥,看似貼心卻可能加速退化。課程中特別分享三項簡單可行的復能技巧,讓長者與家屬在生活中就能檢測並訓練:一、三十秒反覆吞嚥檢測:將手指放在喉結,三十秒內若吞嚥少於六次,表示功能退化;若僅二次以下,可能已有吞嚥障礙。二、布丁湯匙訓練:將湯匙頂在舌尖與上顎間三十秒,可增強舌頭力量。三、曬衣夾咬合:用牙齒咬開曬衣夾,能訓練咀嚼肌,若加橡皮筋更能增加強度。
馮明珠表示,民眾平日只要善用這些日常生活小物,便能成為長者在家就能使用的復健工具,既安全又有效,還可以幫助延緩退化、預防嗆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