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治療無效 竟是PTSD

全台約200萬人因情緒疾病就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尼古列斯庫(左)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右)分享最新檢驗技術。(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常春藤名校生因受虎爸虎媽的教養,精神狀況不佳,改轉到一般的專科學校,也接受憂鬱症治療但未見改善,經血液檢測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改變用藥後獲得改善,成績恢復變得積極上進,立志當精神科醫師。

衛福部統計,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8.9%,全台近200萬人具有憂鬱傾向,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則占5.2%,人數約12萬多人。

「透過基因檢測達到精準用藥,這對精神醫學來說,這條路仍在開發、摸索中。」成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特聘教授楊延光15日表示,大部分精神科醫師仍處於傳統的「症狀指標」,臨床上也常會發現,許多患者承受「試藥、換藥」的考驗及煎熬。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暨精準精神醫學中心主任尼古列斯庫亦回應楊延光,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已開發一種血液檢測技術,可研判受測者患焦慮症的風險,並深入了解其嚴重程度及建議治療方案。若能透過檢測,有助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將可大幅提升治療效果。

像這名常春藤名校學生,尼古列斯庫表示,直到接受完整檢測,才發現其實他是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剛好跟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不同,經醫療團隊調整治療策略,改針對PTSD方式治療,只保留少量抗憂鬱劑量,果然療效顯著。

對於基因篩檢在神經醫學領域的運用,楊延光認為可達到3大目標,首先是協助精神科醫師精準用藥;再者是精準預測病友心理韌性高低,掌握病友自殺風險;第3則是確診憂鬱症類型,甚至是其他精神疾病。

不過,這套精神疾病血液檢測系統仍有其侷限之處,因為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仍需考慮「心理韌性」、「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等因素,楊延光指出,「憂鬱症絕非全由基因決定」,臨床發現,即使規律用藥,病情穩定,但如果遭遇巨變,如伴侶背叛、住家火災等事故,仍可能病發。

楊延光表示,這種新型血液檢測建議可作為未來定期健康檢查的一部分,從而幫助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預防任何未來的困擾;從長遠來看,預防是好的,所以研究人員的目標就是利用簡單的一管血來為患者和其臨床醫生提供一份全面的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