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波波撞牙感染亡 動保慟

 

海科館「鎮館之寶」「波波」波口鱟頭鱝,於九月七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而亡。
(記者鄭鈞云攝)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十八日發文痛批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繼保育類龍王鯛後,珍稀的波口鱟頭鱝也被養死,要求教育部、海委會調查波口鱟頭鱝死因,檢討館內設施及飼養條件,停止引進、繁殖大型魚類。

海科館再次爆出飼養管理爭議,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繼先前飼養的二級保育類「龍王鯛」悄然無聲「消失」後,近日又傳出被館方視為「鎮館之寶」的「波波」|波口鱟頭鱝,於九月七日疑因傷口感染不治而亡。兩隻枉死於館內的珍稀動物,館方皆未主動對未公開說明其死因。尤其體型不斷增長,已達館內缸體極限,且水缸設施根本無法滿足其天性需求的「波波」,館方曾於去年回應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及立委陳培瑜的關切,表示已著手準備將於今年六到十月野放,讓已達性成熟的「波波」可回歸大海生養繁殖。但後來卻以缺乏「衛星標籤」為由,且忽視館內設施的侷限,持續拖延野放。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年發現「波波」已出現明顯傷口時,館方還於八月回覆陳培瑜立委表示「該魚健康並無迫切放流需求」。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組主任施彤煒表示,由於波口鱟頭鱝逐漸長大,已不適合飼養在直立型水槽,館方原計畫與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合作,協助在台灣海域野放,但因喬治亞水族館政策轉變而作罷。館方轉變策略,如短期內無法進行野放作業,規劃將這隻波口鱟頭鱝從直立式水槽轉移至底面積多出兩倍的水槽飼養,正在尋找適當時機時,波口鱟頭鱝因擦撞到水槽或造景礁岩導致牙齒受傷,連帶食慾受到影響,海科館雖盡全力治療,並投放抗生素,但仍不見效果,最終因細菌性感染死亡。

八月波波身體底部,可清楚看見紅色傷口。(翻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施彤煒表示,館方感謝各界關心這隻波口鱟頭鱝,正規劃轉移飼養在直立式水槽的大型魚種,改以小型群聚型魚類替代,未來也會進一步檢討,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