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秋民俗 東東博餅同樂

 

推廣「中秋博餅」活動,文化局吸引餐飲業者推廣,希望能將民俗傳承,代代相傳。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其實你知道早年的人,在中秋節有「中秋博餅」活動嗎?復振傳統民俗,東東餐飲企業和文化局攜手,即日起於「府城食府」推出創新版活動,希望能將民俗傳承,代代相傳。

文史專家鄭道聰表示,中秋博餅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廈門、台灣金門都相當盛行,然其實相關最早擁有相關資料,卻是清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五年)蔣毓英修的《臺灣府志》卷之六《歲時》曰:「(中秋)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制大面餅一塊,中以紅朱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並有中秋餅、擲四紅、取秋闈奪元等記載,且指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在連橫成書於一九一八年的《臺灣通史》中,也有相關記載。

東東餐飲負責人李日東表示,東東致力推廣台灣飲食文化,包括狀元粿、擔仔麵、牛肉湯等,都以擔子方式送至食客桌上,他也希望能推廣酒家菜,而中秋傳統習俗,以往有博餅活動,然近年來式微,他希望和吃月餅等活動相結合,讓傳統民俗能夠代代相傳。

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解釋「中秋博餅」活動由來,指當時來台者為解悶而發明擲骰子活動,其實純粹是排列組合。古蹟可以保存,然軟性的民俗活動得仰賴推廣,才能傳承。

傳統中秋博餅活動,一桌十人,經改良,改四人方式,仍有秀才、舉人、榜眼、探花和狀元等項目,即日起只要預訂東東包廂,即可同樂,並備有獎品。鄭道聰表示,中秋博餅在兩岸都屬非遺或無形文化資產,希望結合小吃產業,將傳統民俗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