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胺酸轉為組織胺 鯖魚科反覆解凍 易食物中毒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日提醒民眾,食用海鮮應注意避免誤食河豚而中毒,近年檢驗的3起河豚中毒事件,皆是民眾自行烹食月尾兔頭魨所導致,統計近10年來因河豚中毒者共有18人,其中1人死亡,而鮪魚、鯖魚、秋刀魚等魚類,如儲存不當或反覆解凍,恐會增加組織胺濃度造成食物中毒。

食藥署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周遭海域水產種類豐富,若不慎誤食河豚或藍環章魚等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會出現唇舌發麻、四肢麻痺及眩暈等中毒症狀。河豚毒素為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結構穩定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後10-45分鐘後即有症狀,主要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而威脅生命。

食藥署表示,藍環章魚體內也含有河豚毒素,食藥署於今年曾受理檢驗民眾檢送之疑似藍環章魚,經檢驗並未檢出河豚毒素,經以DNA進行物種鑑別確認其為飯蛸(Amphioctopus fangsiao),又名短蛸、短爪章魚,屬於可食用的章魚,而排除民眾疑慮。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河豚毒素目前並無解毒劑,誤食應盡快送醫,治療方法以維持呼吸或洗胃為主,或給予稀釋過的活性碳及輕瀉劑,協助加速排出毒素,若出現呼吸衰竭則緊急插管,一般預後良好。

楊振昌提醒民眾,也要當心富含組織胺基酸的魚種因保存不當而中毒,包括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以及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科魚類,如保存不良會導致魚表面或腸內細菌繁殖,將魚肉中的組胺酸轉變成組織胺,使食用者產生嚴重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