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氣候逐漸轉涼乾燥,許多人會感到皮膚、喉嚨甚至鼻腔乾澀不適,這就是所謂的「秋燥」。在傳統中醫理論裡,秋季屬五行中的「金」,象徵收斂與凋零,此時氣候轉冷、空氣乾燥,草木凋謝,萬物逐漸進入收藏的狀態。古人養生強調「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提醒我們要保持心境平和,以減少秋季肅殺之氣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是保護肺部。因為「肺主皮毛」,一旦受影響,容易出現乾咳、皮膚乾癢等問題。
秋燥又分為「涼燥」與「溫燥」兩種,涼燥多見於晚秋,症狀包括鼻塞、嘴唇乾裂、乾咳;溫燥則多見於初秋,症狀偏熱,如乾咳少痰、咽喉疼痛、心煩口渴等。由於秋燥最容易消耗人體的津液,因此「潤燥」就是養生的重點,日常生活中可以適度多吃一些白色食材來滋陰潤肺,例如杏仁茶、白木耳、蜂蜜等,都能幫助緩解不適。
值得一提的是,白露之後也是孩子「轉骨」的好時機,順應秋冬「養藏」的特性,透過調整體質、補腎強骨,能為來年的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多年來,不少家長在這段時間帶孩子來找中醫調理,都獲得了不錯的成效。總的來說,秋燥是秋季常見的身體不適,與乾燥氣候影響肺部及津液有關,只要適當調整飲食與作息,就能減少困擾,若仍有疑問或不適,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共同找到最合適的調理方式。
(作者∕台南市承恩和緯中醫診所醫師莊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