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麟
「立秋時節暑漸消,風送清涼葉欲飄」。遲遲煎熬在酷暑難耐下難於走出暑日如火的人們,隨著立秋的一抹涼意蕩漾心扉、沁入心脾,感官和身心凸顯出「一秋日清涼」境界,使心中從而瀰漫著愜意與歡愉。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時令,此時節標誌著秋季起點與詩意綻放。立,係開始之意;秋,即禾穀成熟。立秋,從某種意義而言,亦是草木等萬物內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至陰、不可抗拒的大自然悄然之變。
立秋習俗分為「三秋」:一「曬秋」,二「啃秋」,三「貼秋膘」。大意是立秋這天,為喜慶豐收之年定於這天曬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啃秋又稱「咬秋」,在炎炎盛夏吃西瓜等,寓意把秋留住。而貼秋膘,人們喜歡這天自身稱重,並與立夏前對比增與減等。縱觀立秋,在每年歲歲時令更迭、變換、演變中,不僅賦予了深深的時節變化、季節要素,亦同時把立秋這一重要角色,扮靚了智慧與詩情,多采與詩歌。
立秋,並非暑盡秋來,秋風陣陣。〈清嘉錄〉記載:「預先十日作秋天」。儘管立秋不期而至、不負時光,但其猶如一匹馳騁草原的黑馬,即使主人呵斥叫停,因慣性問題不可能當下戛然而止。秋亦如此,立秋至,仍「桑拿」,並不能短時間暑退秋至,處處清涼。事實上,立秋時節實際仍處在「三伏天」的區域千迴百轉。之所以有「秋後熱死人」的說法不無道理,此與暑日發威的「秋老虎」和暑日殘留餘溫等擁有直接關聯。歷經三候,直至處暑、暑氣漸消,清風襲來,方才作別盛夏。
立秋,揮手道別暑日,詩中迎來靜美。從古到今,歷朝各代曾有幾多詩人讚美暑日、暢享詩情、寫就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句後人傳頌。宋代劉翰〈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秋風捋過,頓感清新涼爽,猶如有人在床邊用絹扇送去涼風。在秋風蕭蕭中,已滿臺的階梧桐葉沐浴著月光。
亙古亙今,詩人以詩寄情、詩中帶傷、感在詩中、躍入紙端者並非罕見。跟隨詩人筆觸,通過描寫秋風初入池館,片雲孤鶴的景象,營造出一種孤獨寂寥氛圍,此亦表達了與遊人的不捨和自身的孤獨悲秋之情。唐代武元衡的〈立秋日與陸花原於縣界南館送皺十八〉詩句在歷經歲月洗濯下愈發經典:「風入昭陽池館秋,片雲孤鶴兩難留。明朝獨向青山郭,唯有蟬鳴催白頭」。
回眸古人立秋類詩句,亦非皆在悲情和感傷中,而宋代宋方嶽的〈立秋〉詩句:「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立秋時,詩人為尋詩意,獨自漫步在出水芙蓉、嬌豔芬芳、馨香怡人的水池旁,目睹荷花與水花交相映輝、碰撞出別樣的秋日風景與韻味笑意滿滿。而在絲絲涼意中,構成一幅醉人的畫卷。
立秋,在大自然饋贈下涼爽中帶有秋的序章與前奏。當暑日漸消、秋意漸濃之時,曾經的所謂的陣陣熱浪亦將重頭再來、註定回歸清涼。屆時,所謂的「秋老虎」、「秋尾巴」漸之將被一抹秋風一掃而「光」、驅散陰霾,留下清涼。同時,「伏天」人們亦要多食清熱解暑、加強防曬保護、規避劇烈運動、閑時飲茶騁懷、保持心態平和等,終極在飽含愉悅中提早走過「烈火」大暑。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在滾滾熱浪不息中,秋風已然送來了絲絲清涼,樹葉亦在秋風敲打中響聲陣陣。而直面涼風秋意,秋日已至、涼風習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