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在經濟部主導下,透過產業發展署的政策領航,結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發能量與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的嚴格驗證下,一個「電動商用車國家隊」的雛形已然浮現,目標不僅是車輛上路,更是打造一條全新的綠色產業鏈;對此,國立高雄大學前代理校長莊寶鵰教授分析指出,商用車電動化是台灣實現淨零轉型路徑中,效益最高、也最具挑戰的一哩路。
莊寶鵰指出,商用車佔總車輛數比例不高,但其高里程、高碳排的特性,卻是移動污染源的關鍵核心,因此,政府的策略性介入至關重要;我們看到產發署扮演了『總教練』的角色,串聯起國內超過八十家的供應商,這不僅是為了打造一台車,更是為了扶植整個產業生態系。
莊寶鵰強調,近期國內大廠發表、標榜採用「電動商用車專用平台」的新車款,是產業發展的重大里程碑,宣告告別了『油改電』的過渡模式;專用平台意味著從底盤設計之初,就完全為電池、馬達與電控系統量身打造,無論在安全性、續航力、載重效能還是空間利用率上,都遠非改裝車款所能比擬。這背後,仰賴的正是工研院等法人的技術支援與ARTC建立的嚴格測試標準,是台灣展現自主三電實力的最佳證明。
在高雄深耕二手商用車領域多年的「阿督汽車」店長王子駿指出,客戶的態度正從觀望轉為積極評估;過去客戶買車,看的是馬力、載重和油耗,現在則是電耗、充電便利性、電池壽命,甚至是未來的二手殘值,都成了他們的新課題。
王子駿認為,隨著電動商用車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企業主將會發現,雖然初期購置成本較高,但長期的能源與維護成本卻能大幅降低,這對於分秒必爭、錙銖必較的商用領域來說,是極大的誘因。
從產發署的政策擘劃,到工研院的技術深耕,再到市場前線的真實回饋,台灣的電動商用車發展已從單點突破,走向了系統性的產業佈局。這不僅關乎運輸業的綠色轉型,更是一次整合ICT、精密機械與傳統汽車工業的絕佳契機,有望在電動化的全球浪潮中,為台灣的產業實力再添一座新的護國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