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做十六 蘇友會送武財神紅包

 

成大講師朱戎梅(左)、台南東亞樓飯店第二代畢黎麗,十一日呼籲市民響應傳承傳統禮俗文化。    (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農曆七夕做十六歲是台南獨特的傳統習俗,滿十六歲的孩童在祭拜七娘媽、鑽過七娘媽亭後正式成年。這也獨屬台南人的成年禮。為鼓勵孩童展望人生,蘇友會台灣分會特於十一日分送百份武財神加持紅包,凡參加過「做十六」青少年,完成任務即可領回發財金。

做十六歲的濫觴,相傳源於舊時台南舊五條港地區,當時許多工人投身碼頭搬運工作,未滿十六歲不算成年人,規定只能領取半薪,十六歲方得以領取全額工資,成年也意味著能夠賺取更多收入,因此當家中孩子年滿十六,便會邀請親朋好友歡慶,長久習慣也成為如今的習俗。

台灣民間信仰中,七娘媽是孩童的守護神,父母會在孩子周歲前後前往祭拜祈願,期盼孩子受神明庇佑。孩童成年後,父母也會在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當天,準備豐盛供品前往寺廟祭拜,感謝七娘媽多年保佑,鑽過七娘媽亭(教母亭、鳥母間),象徵成年獨立。

台南除主祀七娘媽的開隆宮外,關帝殿、開基林水夫人媽廟、西來庵、臨濮堂施姓大宗祠、開台天后宮等,仍保留做十六的古禮。為推行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成長,蘇友會台灣分會特別準備百份武財神加持紅包,只要持做十六歲收據至武廟參加活動,即可領取發財金。

蘇友會也特別分享蘇建城教授人生格言等供學童學習,盼幫助「成年人」掌握方向、規劃人生藍圖。成大講師朱戎梅多年從事文史工作,也期盼做十六也能像日本女兒節、廣東及港澳地區乞巧節一般,成為文化的符號與記憶。

台南東亞樓飯店第二代畢黎麗自小生長在開隆宮旁,對於七夕、做十六歲儀禮的保存和推廣是其畢生志業,十一日也到場支持,同樣希望台南的傳統禮俗能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