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張姓女子替4歲兒子洗澡時,發現右側鼠蹊部有明顯腫塊,躺平有時可推回,但情況反覆,就醫確診為腹股溝疝氣。院方由兒童外科、麻醉科及兒童內科團隊合作,採用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走動與飲食,第2天就出院,且沒有留下疤痕。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兒童外科醫師董宣杋說,幼童鼠蹊部或陰囊有明顯腫塊,活動或哭鬧時更為突出,就可能是「兒童腹股溝疝氣」。這是常見的兒童外科疾病,成因多為腹膜鞘突未完全閉合。雖然看似只是外觀異常,但如果腸道被卡住可能導致壞死,需緊急手術處理。若出現腫塊無法推回、食慾不振、嘔吐、便祕或劇烈哭鬧等情況,恐為「嵌頓性疝氣」,應立即就醫。
董宣杋指出,傳統疝氣手術須切開鼠蹊部,傷口約2公分,復原慢且留有明顯疤痕。新式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僅需肚臍1個0.5至1公分小切口及1至2個針孔,不僅可同時檢查雙側疝氣,也能將傷口隱藏於肚臍內,美觀、復原快、復發率低。
董宣杋提醒,術後初期應避免劇烈活動及憋尿、便秘,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應多補水、攝取蔬果與高纖食物,維持規律排便。使用生物膠護理傷口者,術後即可淋浴,並需定期回診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