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 幽門螺旋桿菌作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連假聚餐多,剛吃飽就覺得肚子不舒服,脹氣、消化不良,可能是萎縮性胃炎。據統計,近3年接受無痛胃鏡檢查者中,每10人就有1人疑似有萎縮性胃炎;其主因9成以上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屬不可逆病變,且多數無明顯症狀。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造成萎縮性胃炎的成因眾多,9成以上是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次是因自體免疫性疾病引發,例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愛迪生氏症、第1型糖尿病等。另外少見原因亦有可能因老化、長期抽菸喝酒、或常吃刺激性的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

根據聯安健檢資料庫顯示,疑似萎縮性胃炎的受檢者中,有超過4成受檢者確認有胃幽門桿菌感染,需要進一步殺菌治療;其餘5成為感染治療過產生不可逆的萎縮性胃炎表現。

胃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染」和「糞口傳染」,最常因家庭成員共餐而傳染,或不小心吃進已受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甚至上完廁所沒有確實清潔雙手也可能會造成感染。

萎縮性胃炎幾乎沒有症狀;就算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被當作飯後消化不良、上了年紀器官老化而輕忽,直到做了胃鏡檢查才發現。原本應健康粉嫩的胃黏膜變偏白,甚至原本看不到的胃壁血管反而清晰可見,代表胃黏膜組織已遭破壞萎縮。

徐兆甸建議,定期胃鏡檢查有其必要性,若確認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須積極殺菌治療與追蹤,並配合飲食與生活調整,以降低風險。

除了針對感染者的治療與追蹤外,也提醒每個人都應審視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少吃醃製食品,避免胃黏膜長期發炎與損傷;避免飲酒、吸菸;避免辛辣、油炸等對腸胃造成負擔的刺激性食物,改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避免長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