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瑞惠∕草屯報導
隨著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劇烈變化,許多人會發現心情波動,出現焦慮、煩躁、情緒低落,甚至伴隨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署立草屯療養院醫師蔡昀霖表示,這種因季節變換引起的心理不適,俗稱「季節性焦慮症候群」;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不是正式診斷,但臨床上確實觀察到在生活節奏快速及壓力增加下,環境光照縮短會影響生理時鐘,導致情緒調節困難,進一步加重焦慮與憂鬱感。
蔡昀霖表示,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主要因氣溫、日照和環境變化影響生理節律與神經系統,導致情緒失衡;秋冬日照減少會降低調節情緒的血清素分泌,容易引發憂鬱和焦慮;他提醒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常見,但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和關注心理狀態,多數人可有效改善。
他強調,除了生理因素,生活壓力、工作負荷和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情緒,建議多留意自身狀況,適時調整生活節奏,並保持良好的社會支持,與親友分享心情,有助排解壓力並增強心理韌性;並應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多曬太陽與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營養素;學習放鬆技巧與自我照顧;適時尋求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