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60歲的林先生,退休前是竹科工程師,年輕時,日以繼夜地敲打鍵盤,退休後因右手麻痛,夜晚更常被手部的不適感驚醒,白天也因拇指無力,精細動作受限,連碗都拿不穩。至東元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耀元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並接受神經減壓手術。術後,麻痛症狀逐漸改善,雖仍有些許不適,但已能穩穩拿碗,甚至能陪孫子摺紙飛機。
張耀元表示,腕隧道症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壓迫疾病之一。成因來自於手掌掌側狹窄的腕隧道內,正中神經受到來自腫脹肌腱或周邊軟組織的壓迫。由於腕隧道空間有限,一旦出現肌腱發炎或因重複性使用導致腫脹,正中神經受到影響,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
臨床上,最典型的表現是病人感覺大拇指到無名指之間的四根手指會麻木或刺痛,部分患者更會在夜間因症狀加劇而醒來。若病情持續惡化,正中神經長期受壓,便可能造成拇指魚際肌無力甚至萎縮,對於日常抓握、提物或精細動作的影響極大。
張耀元說,輕度的患者通常可透過藥物與姿勢調整來改善。
若症狀持續,可能會建議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以有效緩解神經壓迫。然而當病程進展到導致拇指肌肉無力或萎縮時,就需要藉由手術進行減壓,釋放正中神經以恢復功能。
預防與日常保養同樣重要。最基本的是避免手腕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例如辦公族在使用電腦時,應養成每隔三十分鐘起身伸展的習慣,促進肌腱與神經的滑動。搬運重物或長時間操作震動工具時,建議配戴抗震護腕來分散壓力。下班後的熱敷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腱,減少慢性發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