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16日指出,癌症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長庚已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開發Sybil AI系統,結合臨床醫學、人工智慧與公共衛生資料,透過單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就能預測未來1至6年肺癌發生風險。
長庚醫院舉辦癌症篩檢與健保政策優化公共論壇,健保署長陳亮妤表示,癌症新藥基金是健康台灣重要的一環。為提升癌症病人用藥可近性,健保新藥給付正積極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今年政府挹注50億作為癌症新藥基金,受惠人數約3600人,而自去年5月起,健保挹注三億元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涵蓋12種癌別,讓國人的癌症治療邁向精準治療更進一步。
陳建宗表示,長庚除了與MIT合作開發的Sybil AI系統,也參與全球乳癌AI的大型驗證研究,涵蓋5個國家、7個醫學中心、超過6萬2千名病人與12萬8千張影像,可幫助早期檢測,避免過度篩檢,長庚在近年在腸癌、乳癌、肺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篩檢的陽性追蹤率突破9成,肺癌追蹤率接近100%,透過嚴謹追蹤機制,有效確保癌前病變與早期癌症不被忽略,實踐「篩得出、追得到、治得好」。
林口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弘銘強調,長庚癌症中心集結11個科別,提供肝癌、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造血系統、頭頸癌、泌尿道癌、兒癌、婦癌等,橫跨內科、外科、放射線科與病理學等多重專業,打造全人全程的癌症照護。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免疫治療可讓許多病人重獲一線生機,長庚2016年就成立了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透過 CAR-T 細胞治療、質子治療與新型免疫標靶藥物的應用,長庚成為癌症病友在免疫治療過程中最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