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師推食安簽證 陳時中:應先釐清責任歸屬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18日舉辦論壇,聚焦氣候變遷、環境治理、食安風險等與民眾切身相關議題。(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面對極端氣候與新興傳染病的雙重挑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18日舉辦「跨域×健康:公共衛生師制度發展新視角」論壇,聚焦氣候變遷、環境治理、食安風險等與民眾切身相關議題。公衛師呼籲建立「食安簽證制度」,由公衛師等專業人員擔任守門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表示,不反對這方向,但若後續發生食安問題,簽證人是否須負責?應先釐清責任歸屬。

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說,現行《食安法》雖設計業者自主管理、第三方驗證、政府稽查三級把關;然而,在外食人口龐大、餐飲缺工嚴重的情況下,自主管理往往流於形式,第三方驗證與分級標章業者參與率不到6%。

蔡秉兼呼籲,政府應儘速推動「食安簽證制度」,讓公衛師、食品技師等專業人員成為第一道防線,業者在營業前和平時定期必須由合格專技人員簽證,確認衛生管理計畫與操作流程符合標準始得營運,可補足稽查人力缺口、提升業者自主管理及責任明確化。

他說,目前全台僅700名稽查員,但已有近3000名公衛師與食品技師,若納入簽證體系,監管能量將瞬間擴充數倍。

陳時中表示,他並不反對食安簽證制度,這能幫助事前預防,強化安全體系;不過,仍有些細節有待釐清。簽證屬於前端的評估,假設專業人員檢查、看過流程都對所以簽了名;後來業者出現食安問題,簽名者要不要負責?否則簽證的意義就很低,如何釐清責任還需要很多社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