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十九日指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一0九年起推動「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透過補助每校最高二百萬元,累計補助九十校、挹注約新台幣一點六億元,支持學校營造具文化意涵的校園環境,包括建置傳統家屋、獵人步道等,形塑兼具民族特色與教育價值的學習場域。
教育部表示,桃園市光華國小攜手部落族人,建置泰雅傳統家屋與獵人步道,家屋依循傳統工法,以杉木、桂竹、藤皮等天然材料建造,體現泰雅「就地取材、順應自然」的精神;學生透過這些課程與場域,讓孩子不僅掌握技能,更深化對泰雅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自信,推動文化永續傳承。
教育部指出,花蓮縣瑞北國小結合布農族與阿美族文化特色,建置涵括兩種族群精神的傳統家屋,由師生、耆老與族人共同完成;家屋成為族語與工藝教室,孩子們在此習唱歌謠、舞蹈,體驗文化的根源與溫度。它不僅是教學場域,更是師生共享的「家」,承載部落記憶,是文化復振結合學校教育的重要實踐。
教育部表示,花蓮縣太平國小為巒群布農族的實驗小學,學校新建傳統布農族石板家屋,並舉行祈福儀式,由於石板屋在布農族社會已經相當罕見,學校轉型實驗小學後,積極推動族群文化教育,依傳統工法建造高復原度家屋,校方期盼此家屋不僅成為文化教學場域,也讓部落與族群共同觀摩學習,延續珍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