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在亞洲發明界享有盛譽的「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發明競賽區,於十月十八日舉行頒獎典禮。中原大學今年共有六組師生團隊參賽,再度展現亮眼研發實力,並榮獲最高榮譽「鉑金獎」,實現連續三年奪冠的傲人成績!本次共抱回六項大獎,包括1面鉑金牌、三面金牌、一面銀牌與一面銅牌,充分展現中原大學在創新與科研領域的卓越成果。
化學工程系劉偉仁教授以「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專利技術勇奪最高榮譽鉑金獎。劉偉仁表示,「這項材料最大的特色是循環穩定性很好,又能快速充電,應用範圍非常廣,像是三C產品、工具機,甚至電動車都能用得上,未來在能源技術上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此外,機械工程系黃信行教授以「梯形波補償裝置及梯形波產生裝置」榮獲金牌獎。該技術利用伺服控制調整氮氣缸壓力,可產生符合規範的梯形波,有效提升電子設備結構與包裝測試的精準性。同時,黃信行也以「顆粒狀食品清洗殺菌分裝設備及方法」再獲銀牌。此自動化裝置可同步完成秤重、清洗、殺菌與真空包裝,兼顧食品安全與生產效率,為中小型食品加工產業提供升級解決方案。

另外,機械系黃建勝副教授以「可移動式太陽能獨立集熱儲能系統」摘下金牌。該系統具有低成本、零碳排與高攜帶性等優勢,可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或電能,滿足日常用水與戶外熱水需求,展現節能減碳的永續理念。
醫學工程系林政鞍副教授則以「用以製備近紅外二區顯影劑的裝置及方法」榮獲金牌。此技術可應用於血管、乳房、肝臟及視網膜造影,為臨床診斷提供高對比度、即時影像的創新顯影方案,協助醫師更精準診治,充分實踐中原醫工「深知病苦、慎思醫難,跨域整合、為病開路」的核心價值。

同時,化工系林義峰教授以「製備負載有氧化銅之纖維素氣凝膠的方法」榮獲銅牌。該研究開發的光壓電異相觸媒在水污染治理上具高效能,未來更可延伸應用於紡織與醫療吸收材料領域,展現高度商品化潛力與永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