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動「非紅供應鏈」無異自討苦吃

大陸商務部發佈兩項關於稀土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公告,對含有中國稀土物項實施出口許可管理。圖為大陸江蘇省連雲運送含稀土元素的土壤,準備出口。(路透,資料照)

隨著中美稀土戰持續升高,非紅供應鏈再度成為媒體焦點;儘管官方認為,大陸加強稀土管制對台灣影響不大,但無論半導體或無人機產業,要想跟中國大陸脫鉤斷鏈,不僅可行性不大,而且得不償失。如果還要繼續推動非紅供應鏈,其結果必然是自討苦吃。

自從二0一九年提出非紅供應鏈概念以來,民進黨政府一直企圖構建排除中國大陸企業、零組件和原材料,建立以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為主導的供應鏈體系。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更多次強調台灣有意強化在非紅供應鏈中的戰略角色,要將大陸排除在外。如此雄心壯志,似乎很有魄力,問題是:做得到嗎?

不久之前,大陸商務部發布兩項關於稀土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公告,對含有中國稀土物項實施出口許可管理。與過去單純限制稀土金屬及其製品出口不同,這次管制涵蓋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到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技術;只要使用到0點一%中國稀土成分進行加工的下游產品,或是生產過程中使用中國稀土技術者,都納入管制範圍。對使用到稀土的國防軍工、綠色能源、尖端科技影響之大,遠遠超過此前,因此各國都十分關切。

然而,民進黨當局對此卻老神在在。經濟部指出,大陸擴大管制的稀土元素與台灣半導體製程所需的稀土不同,而且目前國內所需的含稀土產品或衍生物多由歐美與日本供應,直接影響有限。同時強調,未來將透過科專技術,協助國內業者「強化稀土技術開發與回收利用」,並推動採購及國際合作,以確保關鍵礦物供應穩定,維持台灣產業鏈安全與韌性。

顯而易見,民進黨當局認為大陸的稀土管制對台灣直接影響有限。短期看來,或許確實如此;但從長期看,此次新規對使用中國大陸稀土材料或技術的境外製造也納入許可門檻,並對高階半導體用途採個案審查,對軍事用戶原則不許可,無異將風險外溢到台灣半導體的國際供應鏈與客戶合規上。尤其台灣廠商多自日本進口加工後半成品,一旦日本供應鏈使用中國大陸稀土或技術,台灣廠商勢將遭到波及。

換言之,即使台灣並未從大陸直接進口稀土,而是向日本歐美等地進口氧化物、合金及相關製品,同樣都要受到規範。按照科技媒體分析,新規如果嚴格執行,很可能導致台積電無法出售晶片給美國企業。試問,這對台灣的影響大不大?再說,台灣在稀土技術開發與回收利用方面,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成強化目標?在各國都急著搶購囤積稀土之際,台灣又怎麼跟國際合作,確保供應穩定?這些問題難道都能在短期內輕易解決嗎?

被列為「五大信賴產業」之一的無人機產業,所受衝擊更大。這次大陸管制的中重稀土主要涉及釤、鋱、鏑等永磁材料,都是高速馬達的關鍵原料,也是無人機的核心部分,大陸擴大管制必然影響台灣業者生產;更重要的是,儘管民進黨當局信誓旦旦,要打造無人機的非紅產業鏈,可是現在連美國都少不了中國大陸的無人機零組件;美國原本預計二0二六年部署五千架無人機的項目,就是因為受制於中國管制稀土出口,至少要延期十八個月。美國尚且如此,試問台灣能做到非紅產業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