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於國慶演說表示,「和平必須靠實力」,政府將比照北約標準提高國防預算到GDP的百分之三,也將「打造台灣之盾,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為台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網」。他強調,政府預計在二零三零年之前,持續增加國防預算到GDP的百分之五,「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並「與民主國家建立國防信任,一起建構守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強防線」。
事實上,賴總統今年國慶談話並未觸及太多如何改善兩岸關係的具體作法,反而重申強化戰備的必要性,甚至語出驚人地說要打造「台灣之盾」,顯見是抄襲川普之前提到的「金穹之盾」,有意討好美國。日前就傳出他令新任國安會副秘書長趙怡翔秘密訪問華府,探詢今年能否過境美國的可能性,希望藉此拉近與川普團隊的互動。
就在國慶日前夕,美國參議院通過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除了希望與台灣深化國防產業伙伴關係,還包括「台灣安全合作倡議」的十億美元對台軍援,也「強烈建議」美國防部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不同於往年,這次法案還特別要求,若戰爭部(原國防部)部長決定不邀請台灣,必須提出通知與說明理由。雖然眾議院也通過類似法案,不過仍須經由兩院協調文字並經過表決後,才會送交總統簽署。
不過,從這幾年美國國會都以類似條文要求國防部增加與台灣的軍事合作來看,這應該已成為華府對台政策的重要環節,至於能否成功,恐怕還要多加努力,畢竟這不僅僅是台灣的主觀意願或美方善意,更涉及到其他國家的顧忌及中國大陸必然的強烈反彈。簡言之,台美軍事交流並非是單純的國防合作,更是極可能顛覆印太地緣政治版圖的複雜外交議題。
對於美國國會的善意,朝野有樂觀、也有謹慎。外交部感謝美國跨黨派支持台灣,也說我方將持續強化自身國防,落實「和平靠實力」的願景。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說,台灣長期無法參與是遺憾,能否受邀值得關注。不過,在野黨立委則持保留態度,認為台灣若能參加當然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意義,不過在美陸競爭之下,還是要看川普個人決定。
平心而論,如果台灣真能參與環太軍演,不僅實際強化與印太國家的軍事往來,更能有效嚇阻共軍對台威脅。然而,要做到一蹴即成難如登天,學者就建議倒不如從爭議較小的海上救難或反偷渡等科目著手,以觀察員身分較為可行。
事實上,從賴清德的國慶談話就可看出,民進黨政府根本沒有消弭台海風險、降低敵意的積極態度,今年雖未提到「兩岸互不隸屬」,不過提到兩岸關係卻仍以對抗或拒絕交流的思維為主軸,一切政策皆從鞏固政權而扈從美國、並非以國家利益為考量,因此出現了國防經費越增加,台海風險卻越高的矛盾現象。
近年來,為了嚇阻或減緩中共對台動武,台灣或美國等都提出不同軍事理論,像是「刺蝟」或「豪豬」等都以防衛台灣、讓共軍付出最大代價為戰略基礎,似乎都忽略了「軍事是政治延伸」的要義。倘若兩岸能從政治面開始減少誤判、降低衝突,又何須不斷堆高國防經費?中共固然要為兩岸僵局負責,難道已連續執政三屆的民進黨就沒有責任?若不從兩岸降溫著手,再多的「台灣之盾」都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