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後甲國中三年級 ◎吳秉衡
在傳統喪禮中,人們認為喪禮辦得越風光、越熱鬧,往生者的來世會過得更好,所以「孝女白琴」的哭喪習俗,便在這股風氣中誕生了。
孝女白琴的演繹者,與往生者沒有血緣關係,在喪禮中,扮演著帶領家屬、賓客「哭」的角色。在「哭」的悲泣與極度哀傷中,能表現懷念、不捨、遺憾、眷戀等各種複雜的情緒。嚴格來說,孝女白琴是為了協助往生者家屬,喚起他們對往生者的種種悼念與心緒,加上為了強化告別式現場的「熱烈氛圍」,因應而生的傳統習俗。
從逝者家屬角度來看,他們對逝者存有依戀,所以聘請專人鼓動高度哀慟的情緒,送其最後一程,看似立意良善,然而仔細探究,便會發現儀式當中的盲點。既然對逝者的離去存有懷戀,為何需要毫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來送行呢?親自表達悲傷,對逝者而言不是更有意義嗎?我認為,孝女白琴的表演,美其名是告別、悼送逝者,實質上,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孝順,是一齣演給外人看的戲罷了。
為了讓外人看見「我很孝順、我很盡心盡力」的一面,所以才會「設計」淚如雨下的場面與橋段,哭得越慘,代表家屬越投入、越沉浸在傷感中,這凸顯了人性總戴著虛偽的面具,這種偽孝的傳統習俗,已有違人性,必須被改革、去除,這才符合文明社會的調性,我如此深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