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威志

勞動部統計,十月中旬實施無薪假(正名為「減班休息」)人數達四百三十二家、八千五百四十三人;其中,受到美國八月起對我國實施百分之二十對等關稅影響實施無薪假達三百五十四家、七千九百二十三人,且竹科也沒逃過,顯然本土產業已大受打擊。
實施無薪假的產業區分,金屬機電工業達二百八十七家、六千五百二十人;其中,以機械設備製造業實施人數達三千四百四十八人為多。基於法律規範應為「減班休息」,因需支給基本工資,且需經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以三個月為期。
一般可分「企業無薪假」及「報部無薪假」兩類,前者只要依照上述條件,可以自行實施;後者期能獲得政府補助,如薪資差額或再充電訓練津貼。惟報部無薪假尚需符合「資方也需減少所得」才能申請,故資方不一定願意提供營業或個人資料,所以無薪假人數應是更多。
就在無薪假急遽惡化之下,反而又發生產業嚴重缺工問題,這豈不是自相矛盾?是技術提升不足、是基層勞力不做;還是薪資過低、工時過久,在在顯示政府應該儘速進行全盤勞力檢討,藉以重新調整產業需求。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便反映產業界意見,將提出「全國勞動力總檢討」,表示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方式都會有與過去不同;勞動部也表態將秉持「避免影響本勞就業機會」、「產業更充足的勞動力運用」、「政府更多保護移工權利」三大原則進行研擬。
我國於《就業服務法》第五章規範外國人之聘僱與管理;後來又陸續頒布許多規定,建構了移工政策。目前全台移工人數已達八十五萬人之多,如何一方面調整引進外籍移工的配額與機制,一方面透過人力培訓與技術服務協助轉型,都有其確切的必要。
外籍勞工開放之初的職業,以本國勞工較不願從事工作為主(如骯髒、危險、辛苦);爾後,為協助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家庭照顧引進隨之擴大,甚至擴及農漁業和營建業。如今,旅宿業也迫於勞動力不足,開始思考開放的可能性。
然而,外籍勞工在台停留工作期間六年以上者合計大約只占近百分二十六,這產生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外籍移工留下占比偏低。無疑地,產業無法延攬優秀移工繼續所用,加上我國嚴重缺乏中階技術及熟練的照顧服務人力,移工政策已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
兩年多前我國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是一項重大調整移工政策;然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輸出國已然主導市場,外籍移工不一定選擇台灣。反觀日本於二0一九年開放引進具備特定技能的外國勞工,涵蓋十二個行業並可居留五年;另追加有特定技能可無限期工作居留、也能攜眷,逐步新增九項產業。
韓國也急追日本,方便外籍移工申請簽證,保證每月收入達一定標準,更可在一定年資後申請在韓國永久居留。顯然日韓移工政策的調整快於我國,無疑地我國相對保守許多,不利於吸引更多外籍移工來台或在台工作。
所以,政府將提出全國勞動力總檢討,是該鬆綁未來移工引進的速度、數量與方式。如何從國內家庭、產業界的需求量來提供移工協助?是全民必須面對的課題。當然針對本勞無薪假的差額補助、就業輔導、職訓提升都需同步進行!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台中市政府勞工局前局長)

